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Fitbit VS 小米手环!外国和尚喜欢念经吗?

时间:2024-05-22 19:44:45 科技赋能

6月初,马云高调来到美国宣传阿里巴巴平台,但这更像是为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代言。

他一路上的各种演讲都强调了中国中产阶级给美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商机。

根据联合国数据分析,2016年中国只有4%的城市人口可以被视为中产阶级。

2016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三分之二左右。

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达到6.3亿人,几乎是美国现有人口的两倍。

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代表着巨大的消费能力。

如今,即使马云不来美国宣传,美国科技公司也早已盯上了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并将其视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

当然,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并不陌生,但与20、30年前不同的是,中国不再作为代工厂第二方争夺海外企业订单,而是转型为美国。

企业竞相取悦的买家。

这些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企业纷纷推出健康、智能、高端的品牌来吸引中产阶级。

比如一直主攻美国国内市场的Fitbit,去年6月就来到了中国。

其首席营收官Woody Scal告诉笔者,他们意识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增加并且正在接近美国的水平。

如何保持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热门话题,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瞄准的市场和群体。

除了Fitbit之外,包括Pebble在内的多家可穿戴产品开发商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

很多人分析,由于Apple Watch的推出,这些公司开始考虑进入美国市场以外的市场——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带来了与美国类似的庞大消费群体,让他们认为中国可以制造他们未来更强。

这个时候,还有生存甚至成长的机会。

但中国市场真的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吃吗?中国本土企业也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而成长。

在海外企业进攻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本土科技企业拿出了一系列产品来“守土”。

小米早已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于去年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环Mi Ring。

据华米CEO黄汪介绍,截至今年6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1万只。

除了小米之外,华为等企业也相继推出本土手环产品,使得中国市场十分拥挤,竞争异常激烈。

海外品牌还有机会吗?与国外产品相比,现在本土品牌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

与Fitbit的人民币标价相比,小米手环的售价仅为79元,不到前者的二十分之一。

谈到这个问题,Woody Scal表示,Fitbit以功能取胜,而不是价格。

他认为,可穿戴电子产品不仅仅是硬件,更重要的是其软件。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品,而是一系列的功能。

Fitbit 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从事软件开发,而不是硬件开发。

但很明显,小米的价格优势已经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亚马逊产品界面设计师于嘉欣曾参与Pebble产品在中国的本地化开发。

她认为,中美科技公司的设计思路有很大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

她告诉笔者,小米等中国品牌就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设计的。

相比之下,美国品牌更注重创造新的交互方式和新的需求来引领产品设计的新方向。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代表。

当然,这两个方向并不矛盾,而且都是必要的。

当然,产品开发必须能够解决客户遇到的实际问题,但产品设计不能完全由客户主导,否则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

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生态下,小米的市场可能更加大众化,而美国的科技产品可能相对更受注重品质的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这一切竞争的背后,最终的受益者是中国消费者——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

他们将最终决定未来科技产品的竞争方向,决定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成为科技行业新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