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AI独角兽的消亡终究逃不出BAT的魔掌

时间:2024-05-22 19:20:52 科技赋能

创业研究中心每年都会评选并报道“中国最强创新成长企业”。

今年以来,入选名单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9个。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青睐的对象,成为引领下一次创新的风口。

因此,近年来涌现出不少AI独角兽企业。

都是研究机器视觉的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凭借这一轮的趋势,迅速挤进了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成为人工智能的标杆。

同时,他们也迅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青睐,在外人看来,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然而,外在的魅力只能暂时给自己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

从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的投资者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

他们身上都有BAT巨头阿里巴巴的影子。

早在2018年,旷视科技就获得了蚂蚁金服的战略投资。

2019年10月31日,旷视科技宣布完成4.6亿美元D轮融资,蚂蚁金服跟投。

其竞争对手商汤科技也被阿里巴巴收割。

今年11月,商汤科技获得阿里巴巴15亿元投资。

今年4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6亿美元C轮融资。

投资方为阿里巴巴。

事实上,不仅是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其他AI独角兽,包括二三线AI初创公司,也成为BAT收割的对象。

因此,放眼整个国内的AI环境,AI独角兽似乎不少。

BAT的不断涌现,有望打破一直以来BAT为主的互联网市场僵局。

事实上,只是一种不同的做法,互联网市场仍然由BAT主导。

AI泡沫已经破灭。

除了顶级AI玩家依然受到资本青睐外,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已经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麦肯锡预测,每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价值将达到1亿美元。

未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带动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等产业升级,还将渗透到金融、医疗、安防、零售等传统行业。

和制造。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作为巨头,BAT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百度早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先见之明,让百度走在了人工智能成就的前列。

阿里巴巴和腾讯虽然稍显落后,但在AI方面的努力依然不逊色。

以阿里巴巴为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从来不吝啬。

日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旷视科技(Megvii)正在与阿里巴巴集团和投资公司博裕资本接洽,计划融资6亿美元,之后旷视科技将启动新一轮融资。

同样的6亿美元单轮融资也发生在其竞争对手商汤科技4月份的身上。

巧合的是,投资方都是阿里巴巴。

可以预见的是,阿里巴巴对这两家AI独角兽情有独钟。

命运真是不公平。

作者是一位科学家,已经很久不相信命运了。

但每个人确实都有自己的命运。

其他人工智能独角兽包括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

AI初创公司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

就在几天前,7月18日,全球自适应和智能计算领导者赛灵思宣布完成对被誉为“中国英伟达”的深鉴科技的收购,所谓的深鉴科技正式出售给赛灵思。

具体原因分析在《深鉴科技“卖身”赛灵思,AI芯片公司或将迎来洗牌期》文章中已经详细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

从整个人工智能市场环境来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趋势吸引了众多创业者观望、选边站队;另一方面,BAT巨头和资本巨头的无底洞投资,让一些一直在观望或为资金而苦苦挣扎的AI创业者燃起了希望。

尖端企业的快速成长,导致市场参差不齐,杂质过多,且快速扩张,打破了AI市场的平衡。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有近百家,去年可能有数千家,导致AI泡沫破裂。

创新工场李开复、科大讯飞刘庆峰等大咖都直接喊出了AI创业泡沫。

李开复表示:“AI项目(融资热潮)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融资够用18个月。

预计明年年底将出现一批人工智能项目。

公司倒闭了。

“AI初创公司迫切需要借大树之力寻求庇护。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无论是AI独角兽还是AI初创公司,都迫切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帮助自己的公司熬过AI泡沫期的巨人,BAT恰好是这棵大树,当然,这其实只是AI独角兽拥抱BAT的表面原因。

例如,作者在《深鉴科技“卖身”赛灵思,AI芯片公司或将迎来洗牌期》文章中提到,人工智能在商业上仍然没有可行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投资者对执行项目缺乏信心,同样,对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来说,长期研究无法实施的人工智能技术。

因此,对于很多AI领域的独角兽来说,在多轮大额融资之后,商业化就成为了最紧迫的事情。

这些企业更渴望巨头注入各种资源来推动业务。

在全球化进程中,恰巧BAT巨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是这些AI领域独角兽们所迫切需要的。

写在最后,当然,影响其AI独角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巨头BAT自身的AI研发条件和实力远高于AI独角兽,以及BAT的AI落地技术和应用场景在AI方面也独树一帜。

角兽看着自己的背影。

因此,与其正面挑战胜算不大的BAT,不如紧紧抓住BAT,发挥其优势。

这或许是目前AI独角兽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