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度! VR教育在中国会只是昙花一现吗?

时间:2024-05-22 19:05:27 科技赋能

2020年是很多新兴技术的火热一年,很多技术术语很快从陌生变成了应接不暇。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VR可能是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VR的火爆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对其的竞相追捧,还体现在与VR相关的各个相关领域,比如VR影视、VR乐园、VR教育、VR体育等。

目前尚未形成广阔的市场,有的领域刚刚初具规模,有的领域已经吸引了大量参与者,VR各个垂直领域已经蠢蠢欲动甚至激增。

VR技术本身尚未成熟,VR设备还需要解决与用户体验相关的各种技术问题。

然而,这难以抵挡VR内容产业的快速推进。

其结果将是,VR内容产业的强劲发展,将倒逼VR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发展,以满足终极VR内容体验的要求。

对于VR内容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行业分析师都对其抱有极其乐观的预期。

高盛在《VR与AR报告: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预测,根据标准预期,今年市场收入将达到1亿美元。

至于VR应用领域,高盛预计,除了视频游戏之外,V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将极大推动VR的普及。

甚至去年Facebook收购VR公司Oculus后,也声称致力于VR教育领域。

目前诸多信号和数据似乎都表明,教育领域是VR技术的重要去向之一。

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名大学老师,我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整个行业和学术界追逐新技术概念兴起的过程,从大数据、MOOC到VR,但在垂直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在垂直领域和现实中的商业应用,以及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们还是很关注VR教育领域(就像这两年我们做MOOC一样),采访了一些经历过的人,包括老师、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VR公司,探讨中国VR教育市场。

前景以及不同参与者可能面临的挑战。

中国VR教育领域已经腾飞。

你在追随潮流吗?然而,VR教育的风潮不仅吹过大洋,也在中国迅速起飞、萌芽。

国内不少新创企业开始涉足VR教育领域。

其中一些致力于提供教育内容解决方案和产品,另一些则主要从事教育内容和场景化教育内容的制作。

可以说,这给中国VR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刺激。

他们还必须说服目标用户接受VR给教育带来的颠覆,这样VR教育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同样,教育机构仍然是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一些大学和很多中学已经率先尝试将VR引入课堂。

他们已经开始积极与这些VR内容初创公司合作,不希望这项技术给教育改革带来落差。

因为VR设备提供的沉浸式场景以及相对完整的用户体验确实可以让枯燥的课堂教育和在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摸。

如果简单看,目前中国VR教育市场主要有两个参与者:VR内容公司和教育机构。

因此,VR内容公司无疑将成为VR的布道者,而教育机构将是积极的应对者。

两者将相互促进,VR教育在中国的普及指日可待。

这些VR企业不仅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如北京微视酷科技、科大讯飞幻想等;但在其他城市也已经掀起了VR教育创业浪潮,如青岛的不可思议科技公司、黑晶科技等,他们致力于教育内容产品化,在产品架构、内容落地和推广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资源整合。

在积极响应者中,北上广的学校自然走在接受VR教育的前列,但这不再是北上广的专属省份。

令人惊讶的是,在走访青岛、威海等城市后,我们发现他们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也在探索VR教育的理念,青岛正在积极尝试将VR引入课堂。

可以说,VR教育在中国已经起飞,势头强劲,也突破了地域。

不过,VR教育仍然主要针对B2B。

真正的C级VR教育市场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

例如,普通用户购买VR设备来观看在线教育课程。

除非VR设备成本大幅度下降,才有可能培育to C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VR教育市场的大规模普及存在博弈和制衡因素。

每个方面的实力都非常重要。

这种VR教育趋势在中国能成功吗?是否会像MOOC一样,最终流于形式,而在中国却因高门槛、高成本、高投入而慢慢失去最初的光彩?国内外VR教育的切入点不同。

可以说,教育机构对VR的大胆尝试是VR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教育机构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部门。

但从国外情况来看,大学对于引入VR往往非常积极。

国外一家致力于在教育机构普及VR的组织VR First在年初发布了一份关于VR教育的研究报告。

他们对 38 个国家的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

研究显示,2018年有62%的大学首次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而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22%。

并且79%的大学已经拥有至少一台VR耳机设备。

VR设备主要应用于大学生物、历史、影视、医疗健康等专业。

VR First旨在普及VR和AR设备的“全球计划”已取得长足进展,许多大学已向“全球计划”提交了使用VR设备的申请。

因此,在他们看来,大学等教育机构应该成为VR供应商和分销商瞄准的市场。

然而,国内高校对于VR教育的尝试却相对低调。

国内约有六七所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建立VR实验室。

相反,一些中小学层面的教育机构正在采取更多行动尝试VR。

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引入VR教学,老师带领学生开发自己的VR教学模式。

当然,这种学校自身发展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

越来越多的学校与VR公司合作。

例如,北京四中网校的创新项目“大中文”就与新创公司Incredible Technology合作。

不可思议科技的教师团队和技术团队共同瞄准“大中文”科目。

开展内容研发和VR内容制作。

哈尔滨群力经纬中学是百度文库VR虚拟现实应用创客行动的第一站。

这样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了。

而不少地方教育部门也在探索如何将VR引入课堂的新教育解决方案。

例如,北京市教委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为初中生提供VR社会实践课堂体验。

春节期间,我们拜访了威海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语文教学的老师。

她表示,当地教育部门也在探索VR的应用,但目前对于VR技术在汉语教学领域的应用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领域不适合采用一些新技术。

中文内容注重意境美。

如果模块化,就会失去意境之美。

但从她个人的角度来看,她愿意尝试新技术,希望给语文教学带来好的探索。

我们还了解到,青岛市的一些中小学也在尝试VR教学和VR课堂,相关部门也在几所重点学校积极打造VR教学示范。

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但目前的情况表明,VR教育的势头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引爆。

总体来看,国内外VR教育的进入路径存在一定差异。

VR企业的扩张之路 然而,VR教育不仅仅是引进几台VR设备,更重要的因素是VR内容的制作。

国外在VR技术本身和VR设备的研发和完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国内VR发展更侧重于VR内容产业的发展。

与许多其他新兴技术一样,商业化初期会引发创业浪潮。

无论是巨头公司还是新创公司,大家都开始布局,希望抓住机会。

当然,只有少数人能够在这场战斗中幸存下来。

VR教育垂直领域也不例外。

除了此前传统教育企业引入VR课程的尝试外,该领域也涌现出不少VR企业。

其中大部分与教育内容制作相关,并已开始探索这一市场。

不过,这些VR公司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一些VR公司专注于开发VR教育系统,例如北京味视库开发的“IES沉浸式教育软件系统”。

一些公司专注于线下课堂解决方案,例如黑晶科技。

一些公司专注于VR内容制作和线上线下融合,提供线下和线上教学解决方案,例如Incredible Technology。

他们将特定的教育内容融入VR课堂,转化为VR视觉体验,并与VR硬件设备结合进行输出。

如何让内容“更加视觉化、图形化、沉浸式”,在内容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的体验和享受,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些公司致力于打造专门的VR内容体验场所,联合特定教育机构的用户进行体验,从而形成商业模式,例如科大讯飞、北京智诚众信等。

可以说,在VR教育内容制作的生态链中,众多初创公司纷纷涌入各个环节,同时也吸引着资本的追捧。

例如,北京味食库已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黑晶科技也借助央视创业大赛的力量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

像不可思议科技这样的新创企业,凭借VR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差异化,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目前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并获得了中信、海尔等多家投资机构的投资资金。

专注于。

同样,在任何新兴技术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中,国内互联网公司巨头也从未闲着。

他们还积极整合VR教育资源,大力投入该领域,并进行不同层面的布局。

例如,百度教育事业部去年就释放出强烈信号,预计今年将推出VR教育。

百度教育事业部经理张高表示:“VR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效率。

未来教育不仅仅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真正的成功在于超越线下的体验。

”网易云课堂 去年7月,我们启动了VR游戏设计师培训项目,从另一个角度接触VR。

打破地域限制,抢占优质资源。

我们传统上认为北上广一线城市应该是新技术商业化的先行者。

但在VR教育领域,其他一些城市的动作也相当快。

比如,青岛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外部教育资源不断流入,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尝试新技术带来的新教育体验。

崂山区成立VR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打造千亿级VR产业基地。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部VR企业入驻、引进VR人才。

Incredible Technology是最早入驻的VR公司之一。

总体来看,无论在哪个城市,这些VR企业在业务范围上都突破了区域限制。

它们最初可能只部署在某些城市,但后来已扩展到全国范围,并且区域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均衡。

而且他们的扩张路径也比较明显,就是首先抢占优质教育资源,抢占先机。

比如黑晶科技作为先行者,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开始在多个城市进行布局和拓展。

科大幻想与北京市教委合作,打造初中生社会实践VR体验平台。

环宇科技主推VR一体机,并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广VR教育。

新创公司Incredible Technology也拥有优质资源,与北京、上海、青岛、威海等地的教育部门和重点学校合作。

北京四中网校就是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可以说,教育部门和优质教育机构其实才是这些VR企业极力想要攻占的“大腿”。

这种现象并非VR教育所独有。

新兴技术的发展本身已经突破了本土限制,其商业化进程也呈现出全球发展趋势。

它会在短时间内流向不同地区,并迅速达到不同地区的协调。

和团结。

有时,地方城市在推动新兴技术商业化方面甚至更加大胆。

不同地区的协调统一发展反过来又会加速技术的商业化。

VR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无论从现有数据还是发展情况来看,VR教育都将是未来两到三年国内VR垂直应用的最大风口之一。

这一趋势意味着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大量初创企业的崛起,以及政府政策对该领域的倾斜。

在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这对于VR教育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在趋势临近的时期,VR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

VR教育的切入点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课堂教育。

在线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体验平台、教育软件开发等都将是VR教育的应用方向。

 对于VR企业来说,地理不会成为障碍,资源固然非常重要,但挑战仍然在于“VR内容制作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用户的痛点”。

在参观VR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与不可思议科技CEO孙杰讨论了这个问题。

他说:“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而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又加剧了这些差异。

对于VR内容制作者来说,教育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

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VR内容,我们需要与更权威的教育资源紧密合作。

只有拥有一支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内容制作,才能实现VR教学。

内容更加准确,满足长期教学的需要。

“威海市一位负责汉语教学的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VR在语文、国学等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VR可以与教学结合的空间可能是文本场景的再现。

对于那些真正喜欢文字的人来说,图片可能是完美的补充,因为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但图片是有限的。

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视觉表现可能会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利弊的权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

VR内容呈现不理想可能会适得其反。

” 因此,在VR教育领域,对内容制作、内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要求极高。

这不仅是VR企业面临的真正考验,而且在一定硬件技术的前提下,这些都是VR企业能否差异化、脱颖而出的关键。

同时,由于VR硬件技术的原因,如何一方面控制内容制作的高成本,另一方面保证更好的内容呈现,也是VR企业在内容制作之外面临的挑战。

限制带来的用户体验缺陷也是VR企业面临的客观问题。

比如VR头戴设备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头晕不适感,这会极大影响用户对内容的良好体验。

这是VR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担心的问题。

目前,VR教育市场使用的VR设备主要集中在HTC Vive、Oculus Rift、三星Gear VR等国外品牌以及大鹏、3Glasses等国产设备。

设备的分辨率和渲染能力会制约VR内容的体验。

因此,VR企业要想保证精心制作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就必须使用高性能的设备,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承受价格。

硬件成本高。

 其实这些问题是有连锁影响关系的。

VR设备的广泛普及受到VR技术和用户体验的限制,VR内容的制作也会受到影响。

不仅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硬件技术本身带来的内容体验不佳也会影响内容制作者在该领域的投入。

糟糕的内容体验也会被用户拒绝,进而限制VR的普及。

 所以,这些问题虽然不能由VR教育领域的内容公司决定,但却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限制。

他们只能寄希望于VR技术能有更多的进步和成本的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