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交平台上有多少粉丝?一千?万?或者更多?你知道有多少“僵尸粉”吗?近日,美国权威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援引研究机构Ghost Data的报告称,2017年,Instagram平台上的僵尸账户比例为7.9%,迄今已攀升至9.5%。
Instagram 的读者群已增至 10 亿。
按上述比例计算,目前Instagram平台上大约有1万个僵尸账户。
有媒体评论指出,如此大规模的“僵尸账户”使得Instagram成为互联网行业打击假新闻、不实信息和政客营销的下一个重要战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恐怕还得看看“网络巨魔”近年来的“杰作”。
2018年,至少有18个国家在选举中遭遇网络操纵和虚假信息策略,包括德国联邦总统选举期间社交机器人的活跃使用和垃圾新闻频发。
显然,管理“网络巨魔”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并且由于其分散性、体量大、技术隐蔽性等特点,其管理需要更加专业化、智能化。
这个时候,人工智能也派上用场了。
路有多高,魔有多高,假账号与人工智能的斗智斗勇,从创建应用软件、官方网站或内容传播平台,到制作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图像、视频或文字,通过真实或虚假或自动 与用户更有效地互动,虚假账户变得越来越“真实”。
就在去年,研究表明,即使是人工智能也可以用来生成复杂的评论信息,而这些虚假评论不仅无法被机器检测到,而且人类读者也无法区分。
假账户不再是“假”,整个社交网站都面临潜在但严重的影响。
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严旋梳理了用户行为、内容和情感特征等三种智能“粉丝识别”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这种方法大多依赖于爬虫技术,即通过主动爬取与特定微博或论坛主题相关的注册行为、社交行为、转发和评论行为,从而进行多维度的特征向量刻画。
同时,一些研究人员还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利用模型参数对用户行为进行识别和分类。
毕竟“僵尸”掉进“植物”之间总有区别。
这主要是利用账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来识别那些“僵尸账户”。
面对这种手段,巨魔们也是“与时俱进”。
比如,一些专业审稿人的账号在注册行为上是无可挑剔的。
他们的账户通常配有身份证、持有身份证的用户照片和真实姓名。
手机号码卡、银行实名卡等也可以通过作弊软件欺骗实名认证系统。
即使是微博上的“僵尸粉”,也还是有一些粉丝关系的。
第一种方法被“拆解”了,AI不得不想出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内容特征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的识别技术主要从发帖内容本身出发,建立“僵尸粉丝”、恶意或美化信息等本体模型,同时建立敏感语义数据库,通过语言特征统计区分虚假账号。
然而,由于语义领域的不一致,同一个本体在不同领域,甚至同一领域会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例如,当用户讨论一款手机时,他提到“这款手机的上网速度真快”,“快”是一种赞美。
如果你说“这款手机耗电很快”,“快”就成了批评。
因此,内容特征模型在不同场景、不同平台下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也造成了AI分析内容特征识别“僵尸粉丝”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仅凭单一特征来识别假账户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AI不得不开始思考第三条路。
第三种方式是由第二种方式衍生出来的,是对内容的情感特征的分析。
通过分析Twitter内容中的情绪,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的内容创作和传播与股市波动、期货商品价格以及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表明情感倾向是社交网站内容的重要特征。
巨魔通常有强烈的情绪(好评或差评)。
对于单个帖子的情绪倾向,AI可以设定一个阈值。
如果某个主题的正面或负面帖子的比例超过设定的阈值 ,则该用户被视为巨魔。
然而,用于虚假账户监控的内容和情感特征融合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它忽略了隐藏的异常用户,例如用户上传与文字内容无关的图片,或者用户评论和用户评分。
新功能,例如不匹配。
当网友对巨魔麻木的时候,活着的巨魔其实已经死了。
事实上,网络喷子想要操纵舆论,只需要错开发帖时间,编辑同一核心的不同文字内容即可。
虽然这样做的成本会高一点,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
如果有人真诚地想对某项作品给予负面评价,人工智能无法立即判断他是真正的用户还是巨魔。
那么对于这些??虚假账户我们无能为力吗?她是第一位新浪微博粉丝破亿的女艺人。
我们真的不相信有一亿人在追随她。
当一部好电影上映并受到大家的好评时,没有人会在意几条差评。
;消费者也会对100%阳性的产品产生怀疑;疫苗事件后,网民呼吁调查记者,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不得不说,中国的舆论形成和监督机制正在革新,网络喷子操纵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弱,较弱。
以最近的疫苗事件为例。
事件刚爆发时,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没有任何文字解释的情况下,整理了一些因疫苗致残的儿童图片,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和愤怒。
不过,笔者却发现了很多理性言论,说明疫苗不良反应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危言耸听的做法将阻碍健康疫苗在国内的普及。
目前网上关于疫苗流向的询问、对相关人员的质疑、各种帖子的出现都是有理有据的,是很多网友理性思考的结果。
因此,虽然假账号的痕迹越来越隐蔽,但网民的理性和成熟也在加速。
更多网民不再盲目轻信,而是会批判性地看待每一个舆论,从感性到理性,社交软件上的观点越来越多元化,网络喷子越来越难以影响方向。
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