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几个坏消息之后,中国智能手环厂商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坏消息1是小米发布了79元的手环,坏消息2是Apple Watch非常受欢迎,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环,坏消息3是数据显示人们通常有6个月不戴手环...好消息是,智能手环领域的领导者Fitbit终于申请IPO了。
当竞争对手上市时,自然会对行业产生提振作用。
这是人们的第一反应。
但仔细分析,恐怕并非如此。
Fitbit 是一家健康服务提供商,而不是腕带制造商。
Fitbit成立8年,推出了10多款可穿戴设备,主要是腕带,现在也有电子秤。
在体验了多个智能手环后,我得出的结论是,Fitbit 是一款严肃的智能健康追踪设备。
它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各项数据相比其他手环是最准确的。
真正的运动爱好者和对健康要求严格到需要“量化自己”的人都非常关心这一点。
它可以跟踪最全面的数据:步数(加速计)、行走距离(GPS)、心率(光学)、攀爬楼层(气压)、睡眠时间和质量(加速计)、体重(体重秤)和体重。
脂肪(体重秤/电导率)。
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推出了各种形状的产品。
这些产品过去8年销量超过1万个,其中2018年售出1万个。
国内手环整体出货量应该不到1万个,其中1万个是小米手环过去六个月贡献的。
严格来说,Fitbit是一家健康服务提供商,而不仅仅是一家手环制造商。
手环只是其健康数据服务的载体。
国产腕带则相反。
几乎没有腕带能够将健康和数据发挥到极致。
相反,它们提供“社交化”、“游戏化”和“时尚化”等奇特功能。
小米进入价格战之后,我更加失落,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基于此,可以认为Fitbit的上市与中国手环厂商无关。
智能硬件是靠硬件赚钱的。
Fitbit 2018年实现盈利,利润高达1.58亿美元,毛利率平均超过48%,营业利润率平均超过21%。
这在行业内已经是非常高的盈利水平了,而在价格战严重的中国,几乎没有企业能够与之匹敌。
有分析称,苹果iPhone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0%,营业利润率约为30%。
Fitbit与其相媲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品牌溢价。
有着全球销量第一、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光环。
其产品单价相当高,而且越来越贵。
进入中国后,最便宜的Fitbit型号售价高达1元。
从京东的评价来看,销量还不错。
大疆很可能是国内唯一一家敢于依靠品牌溢价来高价销售产品的硬件公司。
其他厂商何时停止打价格战,靠低价取胜,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Fitbit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免费互联网硬件的不可靠性。
互联网思维十分流行,一些激进分子开始鼓吹互联网硬件免费或零利润。
Fitbit告诉我们,要真正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必须有现金流的支持。
互联网落后模式的前提是“用户量”,这是通过硬件来实现的。
获取用户只是附带利益,不是主要目的,因为成本太高。
小米手环卖79元?在增加销量之后,它应该仍然可以赚钱。
所有不以出货量为标准的互联网硬件型号都是流氓。
用户群体差异巨大,智能硬件并不“硬”。
Fitbit并不是第一家在资本市场找到出路的“智能硬件”厂商。
去年,运动相机鼻祖GoPro成功IPO,市值翻了三倍。
智能家居产品的领导者Nest和智能家居摄像头的代表Dropcam均已被谷歌收购。
Beats也可以被视为“智能硬件”——或者说新硬件,它被苹果收购了。
每一次类似的资本事件之后,中国都会涌现一大批企业家,给自己贴上“中国XX”的标签。
我看到湖南的一家厂家生产了一款恒温器,外观和功能都和Nest一模一样,但我不知道卖给谁。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已经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比如小米先后做了中国的Fitibit、中国的Dropcam、中国的GoPro……据说卖得很好。
尽管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已经发货1万条,但我对Fitbit能否在中国被复制仍有很大疑问。
我是Fitbit的早期用户,佩戴一个月后就放弃了。
之前我也有过一款Nike+SportWatch,送给了一位热爱运动的朋友,但他并没有坚持使用。
如果人们不是特别热衷运动,人们很难坚持佩戴这样的产品。
让老百姓量化自己,然后给他们加载基于大数据的所谓医疗健康服务,还是有一定工程思维的。
我们有Apple Watch和未来更便宜的Android Wear手表——iPhone实际上可以实现计步功能。
你可以说Fitibit有更多的计数功能,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能没有实际意义。
GoPro的火爆与一群热爱极限运动、乐于分享的用户有关。
这波用户在美国有着庞大的基础。
Dropcam和Nest的流行得益于美国独特的生活环境。
同样,Fitbit也受益于美国庞大的体育产业。
用户群体的巨大差异意味着其产品模式很难复制到中国。
就算能便宜一点送给用户,也得有能力把它留给用户。
我们不排除未来中国的体育产业、极限运动、别墅居住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主流,但这需要时间。
前面提到的几个明星项目都是在“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这些术语出现之前接受采访的。
他们已经努力了很多年,比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任何一个球员都年龄大。
假以时日,比如小米8岁的时候,中国的一些智能硬件厂商可能会上市,我希望不仅仅是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