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劲的消费需求驱动行业变革时,必然带来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持续降低。
服务机器人具有消费品的属性。
归根结底,还是需求驱动。
场景起始音量。
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在于两点:刚性需求和使用频率。
它的强度和频率决定了场景。
需求越强烈、服务机器人场景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催化体量的增长。
目前产业化最成熟的是扫地机器人和客服机器人,高频需求驱动。
其背后是发展迅速的陪护机器人、早教机器人。
它是由刚性需求驱动的,而其他机器人由于其频率和需求没有上述机器人那么高,因此处于产业化的相对早期阶段。
图: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强度和频率分类。
服务机器人需求场景按照市场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原始需求升级、现有需求满足、未知需求探索。
原有的需求升级在市场上已经存在,包括幼儿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
与学习机相比,幼儿教育机器人增加了人机交互内容,与吸尘器相比,扫地机器人增加了独立的内容。
路径屏蔽算法;现有需求是:因为机器人采购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所以采用服务机器人,包括智能客服、陪护机器人等;现阶段对未知需求探索的需求并不强烈,比如管家机器人。
扫地机器人:依托成熟的应用场景,先行产业化的现有需求场景核心是服务机器人能在现实中找到测绘产品,如幼儿教育机器人的学习机、扫地机器人的吸尘器等这类产品由于用户基础广泛、需求明确、用户教育成本低,是所有产品类型中最容易规模化和实现产业化的。
以智能扫地为需求基础,以替代人类劳动、解放双手为出发点,扫地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浪潮。
与人工扫地、吸尘清洁相比,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取决于其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范围:算法高效,漏扫少,覆盖率高;二是自主清洁能力:辅助清洁按钮少,无需人工辅助;第三,环境适应和判断能力:根据家具环境灵活应对。
与传统吸尘器相比,扫地机器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人工控制。
这依赖于寻路导航系统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定位技术和路径规划方法。
从各种参数来看,包括清洁程度、智能化程度、电量使用等,扫地机器人的表现均优于吸尘器。
近年来,扫地机器人的价格下降了多个层次,价差的缩小也增加了扫地机器人的需求。
国内扫地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中游车身厂商。
从目前我国扫地机器人的产业链结构来看,上游零部件主要是机电设备、电池、主板芯片等零部件产业。
中游车身制造包括两类企业。
一是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自主品牌制造商;另一类是为国外品牌做ODM、OEM的公司。
下游流通环节以线下实体店+线上渠道为主,线上渠道目前有超越线下渠道的趋势。
目前,产业链的核心仍然掌握在中游本体厂商手中,尤其是拥有自主品牌的本体厂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目前,国内扫地机器人企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中怡康数据显示,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企业的三个梯队分别是:(1)科沃斯凭借先发优势,在产品研发能力、产品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国内市场第一梯队。
和产能创新能力。
均领先于其他梯队企业,份额在50%左右; (2)第二梯队主要是国际巨头Irobot和近年来逐渐崛起的小米扫地机器人(石头科技),合计国内市场份额约为20%-25%; (3)第三梯队包括一些国产品牌和一些原有的传统家电企业,如浦桑尼克、福玛特、飞利浦海尔、美的等。
传统家电企业进入转型方向较晚,但有渠道优势和后续发展空间不容忽视。
市场渗透空间广阔。
目前线上市场的表现基本可以代表整体市场的分布。
淘宝指数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大地区是扫地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地区。
德国GFK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家用机器人渗透率为4%-5%,而内陆地区仅为0.4%左右。
相比目前家用吸尘器30%-40%的渗透率,未来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即使在沿海地区,扫地机器人的普及率仍落后美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