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百度科技园,百度正式发布了首款自主品牌智能音箱——小度智能音箱。
产品售价0.0元,尝鲜价89元。
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
看到小度智能音箱的配置和功能,不少人将其与它的“同门兄弟”——今年11月小度系列推出的Raven H智能音箱进行了比较。
作为百度重金打造的智能家居领域首款硬件产品,渡鸦H智能音箱以千元价位高调亮相。
但最终由于价格过高、性价比较低等原因,导致市场销量达不到预期,进而慢慢淡出消费。
或愿景。
百度此次发布的89元小度音箱相比之前的Raven音箱在各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价格可谓低廉。
有媒体猜测,百度此举暗示彻底淘汰Raven。
从一开始的寄予厚望,到现在的失败,无论Raven团队与百度之间的复杂交织,只是同系列两款音箱之间巨大的价格差距就让我们震惊:智能音箱的价格底线已经已经被反复打破过。
未来等待着它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智能音箱的价格战由来已久。
智能音箱价格战的想法并不新鲜。
自2016年亚马逊推出首款智能音箱Echo并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以来,国内外IT巨头纷纷进军智能音箱市场。
将其作为布局智能家居的优先入口,智能音箱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2009年,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推出叮咚智能音箱,成为首家试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公司。
2009年,谷歌推出智能音箱Google Home,2009年智能音箱开始爆发。
2018年6月20日,喜马拉雅FM发布小雅AI音箱,首批预购售价1万元; 7月5日,阿里巴巴推出天猫精灵X1,售价1000元,双十一期间售价99元; 7月26日,小米发布AI音箱小爱同学,售价人民币元; 8月24日,出门问问发布Tichome智能音箱,售价人民币元; 11月16日,百度发布首款智能音箱Raven H,售价人民币; 2月,苹果发布智能音箱Home Pod,售价为美元,约合人民币; 3月26日,百度发布首款智能视频音箱小度之家,售价人民币; 3月27日,小米推出小爱音箱mini,售价人民币,米粉节期间售价99元; 4月17日,腾讯推出腾讯听音箱,首发京东,售价89元; 5月9日,阿里巴巴推出新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魔方,售价89元,首发价89元; 5月10日,京东发布叮咚mini 2,售价79元,首发价79元。
通过公开信息查询不难发现,智能音箱价格战早在今年就开始了。
在此期间,智能音箱的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到几千不等,呈波浪线起伏,但整体趋势明显下降。
百度最新推出的小度智能音箱尝鲜价为89元,再次打破了消费者对低价智能音箱的想象。
这也意味着继2018年“百盒大战”场景之后,新一轮智能音箱即将推出。
价格战再次升级。
高端智能宠儿为何沦为百元玩具?在人工智能成为大热趋势之际,AI流量入口的争夺也愈发激烈。
智能音箱作为AI落地的具体载体,吸引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京东等巨头和一大批智能硬件厂商的关注。
随着众多玩家的涌入和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音箱市场被迅速打开,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也逐渐从最初的高端用户定位走向大众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规模化发展是智能音箱走下神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产品本身品质的不足、消费者体验不佳也是导致消费者热情大幅下降、商家无奈降价的重要因素。
通过在电商平台搜索智能音箱并随机挑选进行对比,亿欧家居发现智能音箱整体好评率并不算太高。
大部分消费者抱怨音质不够、曲库有限、网络中断、响应慢、场景识别困难等。
比如,以儿童模式和极客模式为主的小度智能音箱,不少消费者表示孩子发音不清晰,大部分时候无法识别音箱。
对于极客来说,极客模式下的智能音箱水平还不够高,无法与用户进行正常对话。
此外,智能音箱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使用率低。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只有6%的消费者使用智能音箱来控制照明、供暖等智能家居设备。
就连Home Pod这种被认为能带来非凡体验的音乐播放设备,在音乐播放功能上也落后于“回答问题、查看新闻或天气预报”。
控制其他智能家居设备是目前智能家居设备唯一的功能。
音箱最不常用的功能。
更何况,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命运又如何呢?智能音箱一度被视为智能家居的便捷入口,被各行业巨头争相布局。
现在它们的价值逐渐下降,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和担忧。
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如果音箱处于这样的境地,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命运将会如何。
事实上,在智能家居领域,不少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价格战迹象。
据市场调研机构统计,智能门锁的价格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逐年下降。
从早期的~元/盒售价到现在的均价千元左右,公司的毛利率随着售价的提升而提高。
下落并被不断压缩。
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智能家电系列也是如此。
对于企业来说,产业市场格局尚未形成,价格战就已经开始,这对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目前,为了开拓市场,不少商家不惜采取高额补贴吸引消费者的促销策略。
然而,降价不仅意味着利润的减少,还意味着严格控制成本,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低利润、低成本、低质量,如此恶性循环下,市场效果与初衷相悖。
对于消费者来说,科技包裹的智能家居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的期待和反响。
如今它们被打上“低价、低质”、“智能玩具”的标签,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期望。
数值逐渐减小。
这让人们想起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
在山寨手机疯狂崛起的时代,很少有人为所谓的创新和情怀买单。
当市场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时,即使后来出现真正好的产品,也很难有所作为。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也将成为智能家居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