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英文名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它模拟人脑活动计算。
其研究目标是希望计算机具有与人类相同的智能和能力,能够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类和决策等多种功能。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它真正在21世纪的舞台上起飞。
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其智能化程度也让我们感到惊讶。
例如,今年3月,AlphaGo与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了一场人机大战,并以4:1的绝对优势获胜,随后与柯洁交手,AlphaGo获胜最终的胜利。
还有人工智能选角,比如《明日之子》第一季的钟艺轩、热播网剧《最好的我们》的男主角刘昊然、《中国有嘻哈》的明星制片人吴亦凡。
他们都是利用AI选角系统根据信息标签进行筛选。
,最后选出符合度最高的一项。
不得不说,通过人工智能,人们的工作不再涉及猜测和预测,而是具体的数据。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存储能力、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井喷”发展。
虽然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电、移动设备、社会管理等领域。
当软件和硬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它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呢?人工智能会带来失业吗?早在18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大部分手工工作都被机器取代,底层民众就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机器取代。
现在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了。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突飞猛进。
人工智能控制的设备正在逐渐取代各种曾经只能由人类完成的工作。
此前我们认为无法替代的教师、律师等特殊职业也存在威胁。
就目前来看,机械化、程式化的工作肯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部分人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趋势。
据美银美林预测,20年前,人工智能每年都会带来“创造性破坏的影响”。
可能达到 14 至 33 万亿美元。
人工智能会威胁日常生活吗?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大多基于现有的人工智能框架,而这些系统和软件实际上都存在安全漏洞,所有用户个人数据都会存储在相应的云端。
当黑客侵入并获得控制权后,用户的安全和财产还能得到保护吗?我们不仅要对个人用户的安全做好防范,更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安全。
正如北京大学郭耀教授所说,市场上很多智能硬件都是国产的,但像Android、RAM、小米品牌的内核、Linux开源等都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水平。
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吗?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毁灭人类吗?很多人可能主观地认为智能机器人是由人类发明和控制的。
他们怎么可能有机会毁灭人类呢?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
当人类赋予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的人类思维时,它们的思维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当多种想法结合在一起时,是否会产生思维冲突,导致极端想法?当这种极端的想法出现时,人类还会认可吗?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就连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和火箭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认为我们正在用人工智能召唤魔鬼。
。
逃避不是答案,引导才是出路。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会开始害怕人工智能的到来,但逃避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就业问题上,虽然有一部分劳动力被替代,但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报告,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取代10,000个工作岗位,但可以创造10,000个新的就业机会。
对于信息安全问题,科研人员需要强化安全壁垒,学会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和防范攻击行为,为人工智能建立安全保障。
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来说,如果能够开发出完全自主的芯片和系统,将有效避免中兴事件。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
我们很难说人工智能是否应该继续研究,或者应该以什么正确的路径来研究。
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回避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劣势的出现,才是人类真正应该考虑的。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