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睡眠监测、计步器、卡路里消耗计算等功能的智能手环已经成为注重健康人士的“标配”。
很多年轻白领都用智能手环的监测数据作为衡量自身健康状况的标准。
不过,医生指出,智能手环目前还无法发挥“私人医生”的作用,尤其是睡眠监测数据。
去年,朋友陈女士买了一款智能手环,除了计步之外,还可以监测睡眠质量。
让她惊讶的是,手环检测到她的睡眠质量并不高。
就算睡八个小时,深度睡眠也始终只有一个小时左右。
“深睡时间长,就意味着必须睡得很深,身体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我的深睡时间这么短,难怪我总是睡不好。
”有几次,陈女士甚至因为担心太多而失眠。
据介绍,市面上很多智能手环都是通过感知用户双手的状态来推断用户的睡眠质量。
此类手环在佩戴时往往无法紧密贴合手腕,无法监测人体眼球运动、心率变化、呼吸等,芯片位置不固定,无法准确捕捉脉搏。
当用户进行身体活动时,手环默认为浅度睡眠,当用户静止时,则默认为深度睡眠。
基于此原理的“睡眠监测”只能粗略地估计睡眠阶段,并不科学。
市第一医院门诊心理科翁医生表示,睡眠质量个体化程度很高,医学判断标准只有两个简单:我对睡眠时长和质量是否满意?白天您是否感到精力充沛、稳定?只要满足这两个标准,就意味着睡眠质量有保证,不需要专门监测和记录自己的睡眠状态。
相反,如果你过于担心深度睡眠的时间,你的睡眠质量实际上可能会变得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