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工作白费了?智能家居的绳子已经拉到什么程度了

时间:2024-05-22 16:14:07 科技赋能

业界对智能家居的评价有好有坏。

可喜的是,智能家居以“人工智能”的名义迎来了所谓的春天;不好的是,目前智能家居的呈现方式过于简单,依赖手机APP和智能产品交互的伪智能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功能的追求。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抛物线智能家居通常分为国外和国内两种。

国外智能家居的发展水平优于国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比尔·盖茨未来的房子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的物联网技术才实现了对家电、灯光、窗帘等的简单开关控制。

同时,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被充分理解;前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谷歌、微软、苹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动国外智能产品的发展,我国老牌家电企业也开始加大对智能家居技术的关注和参与。

历史就是这样走的,但国外智能家居的先天优势却令人费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原因有二:1、居住环境和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居环境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均居住面积。

房子的大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功能的渴望。

较小的单位可以想象他们对智能开关控制的渴望。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国家自身的经济水平。

从政策上来说,是国家对创业研发的支持,从消费上来说,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些也对国内智能家居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企业的经营理念。

通信协议有自己的术语。

该协议直接确定信号如何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设备以触发操作。

主流的有Wi-Fi、蓝牙、ZigBee等,鉴于Wi-Fi的不稳定和蓝牙路径有限,ZigBee自组织网络适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实现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连接。

与ZigBee开放平台类似,Thread、Z-Wave、X-10等均来自国外,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单打独斗。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要专注于现在。

消费升级之火点燃了消费者对智慧生活的追求。

智能手机的普及、多屏交互的普及,也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创造了场景,更直观地体现了智能家居。

增长趋势首先可以从全球智能家居(Smarthome)专利申请数量来判断。

视听服务领跑,智能家居呼之欲出。

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峰值。

在产品层面,2019年也是智能家居爆发的关键一年。

海尔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美的1亿日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小米推出米家、谷歌推出Google Home、苹果推出Home APP……除了巨头的“金钱游戏”,2018年, “百盒大战”也一触即发。

智能音箱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热门话题。

不仅在国内,国外也因亚马逊Echo、苹果HomePod等的推出而家喻户晓,作为最有可能开启智能家居突破口的智能音箱产品,吸引了更多品牌的进入。

但也因其功能过于简单、没有衍生出智能家居场景而受到质疑。

Gfk零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产品零售市场预计将达到1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智能视听娱乐产品,如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

Statista的年度调查显示美国智能家居行业显示,全球“娱乐与智能互联”项目位列第三(48%),但我国智能娱乐产品的发展前景更加被看好。

几年前,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沉浸在移动门户、O2O等资源的争夺中。

截至今年6月最新的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4.3%,移动互联网达到52.3%。

巨头企业也占据了各自的市场地位。

回到智能家居,虽然目前才实现了自动化和初步智能化,这个时期的智能家居只能说是智能硬件和家居产品的物理结合,但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同样重要早期的。

虽然从时间线来看,目前智能家居的表现还远不够理想。

除了社会认知、消费习惯、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国家政策和创业环境也抑制了其发展速度。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在感知智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诸如此类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与此同时,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也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向更高层次演进。

未来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