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清华大学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在学术方面,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第一;专利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风险投资方面,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位居第一,中国投融资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吸钱”的国家。
在资本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然而,热潮背后,对AI进行冷静思考的呼声越来越高。
AI走在前列,如果能迎头赶上,企业自然就能“飞起来”。
但人工智能毕竟只是一项技术。
只有找到行业落地,发挥商业价值,企业才能在热度退去后依然微笑着享世。
AI商业化的突破口在哪里?抓住“图像端”,尤其是娱乐图像端,AI商业化的方向在哪里?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影像端。
目前,AI主要落地于安防、医疗、自动驾驶、娱乐等几个领域。
这些主要领域都与影像方面相关。
安防需要利用视频结构化、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AI技术来分析处理视频内容;医疗领域需要AI辅助医生处理医学图像,提高患者治疗效率;自动驾驶是AI的终极场景,第一步是通过视频终端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娱乐领域面临视频行业爆发式发展趋势,迫切需要AI等新技术提升视频营销效果、增强视频商业化能力。
可以看到,AI已经商业化的几个领域都与图像处理相关。
上述领域中,娱乐业的商业化能力最强。
安防、医疗等领域虽然对人工智能需求旺盛,有政策支持,是人工智能商业化的绝佳场所,但在行政申请、企业资质、项目交付流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
自动驾驶一直是“大雷小雨”。
尽管相关消息时常引起公众关注,但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自动驾驶距离全面开放、不受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远距离。
娱乐行业很难受到太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娱乐是一个几乎人人参与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在粉丝经济和娱乐消费升级的推动下。
据工信部发布的《年中国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泛娱乐核心产业年产值1亿元,占数字经济的1/5以上。
泛娱乐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可以成为大型娱乐产业的催化剂,两者的结合将创造无限的市场。
智能图像制作:娱乐是图像端商业化的快车道,是AI商业化的突破口,其中视频图像制作是AI在娱乐行业商业化的快车道。
根据爱立信数据,到2020年,视频将占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70%; CBNData和阿里巴巴优酷事业群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文化娱乐应用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仅网络视频领域就可以覆盖70%以上的网民,而“视频-以一切为基础”已成为一种趋势。
易观数据显示,国内网络视频领域投融资金额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43亿元,网络视频各细分领域已开始成熟,视频用户规模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退,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争夺成为焦点。
视频平台需要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用精细化的??运营方式来增加用户粘性。
在此背景下,“智能图像制作”应运而生。
智能图像制作利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视频结构化、深度学习、智能计算等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并将其应用到图像制作中,打造AI图像场景商业化服务平台,实现视频从源头制作到频道播出。
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增值效益,深度挖掘视频媒体增量价值。
以视频营销为例。
互联网视频行业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烧钱模式。
由于产品和技术的限制,内容变现的方式非常有限。
随着版权竞争时代的到来,高昂的版权费用让很多视频平台难以承受。
传统视频广告制作成本高、时效性差、广告资源少、形式单一、可调整性差、缺乏互动性和数据量化标准。
整个视频产业链的投放、制作、播出方所承担的风险非常高。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成为会员来屏蔽广告,传统视频广告的变现能力正在恶化。
作为“图像智能生产”的典型商业表现形式,原生视频广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自动、标准化、批量“无形”地将任何文字、图片、视频等品牌元素植入到原生中。
视频内容,在品牌与用户之间构建生态、场景、兴趣等多维度连接,对群体和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创意优化。
采用场景互动、创新联动等原生视频广告方式,深度挖掘受众潜在需求。
和内在价值,让信息通过数据洞察触达核心用户,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和商业价值。
以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
节目中,婴儿奶粉、洗手液等产品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真实植入。
如此灵活的植入方式,既降低了前期拍摄和沟通的成本,又不影响用户。
观看体验还可以将产品与节目调性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效果。
智能化图像制作符合当前娱乐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中国最大的智能影像制作公司菲影科技为例。
公司自产品上市第一年起就持续盈利,营收和净利润逐年增长。
增长率不足%,这是人工智能商业化领域的其他参与者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这说明图像智能化生产还有很大的空间,是图像端商业化的快车道。
智能影像生产已成为热门赛道,但行业标杆已经出现,并将形成“1+N”的格局。
IT橘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共有1家娱乐公司完成融资;投资界数据显示,2017年一级娱乐行业投资数量最多的公司包括腾讯、IDG资本和红杉资本中国,融资金额均超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新基金不断诞生。
例如,中信聚信与摩铁集团共同设立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基金,东方网络与金葵花资本共同发起设立50亿元文化娱乐产业基金。
资本的介入将加速娱乐行业的竞争和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进入娱乐行业的企业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而娱乐行业的变现需要依靠广告和营销,而广告和营销需要新的方式来呈现给用户并实现流量。
转型,因此智能影像制作将成为“AI+娱乐”的热门赛道。
目前,不少拥有计算机视觉技术的AI公司正在逐步将业务延伸至娱乐市场,也有初创公司瞄准市场,从一开始就将智能影像生产定位为其技术落地的赛道。
但需要看到的是,智能影像生产领域已经开始涌现标杆企业。
基于行业的马太效应,资源和资金将越来越向龙头企业靠拢,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形势加速了整个赛道向“1+N”竞争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