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能穿戴还是很受欢迎的。
国外权威物联网研究机构IoTAnalytics最新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智能可穿戴设备已位居物联网应用榜首。
然而,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被热炒,公众认知度已达60%,但使用渗透率仍仅为8.4%。
整个智能穿戴市场可谓“内热外冷”。
图:智能穿戴认知率高,渗透率低 数据来源:ISUX用户研究院 在如此艰难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存在逆势而行的智能穿戴产品。
据悉,出货量排名前五的智能穿戴产品苹果、小米、Fitbit、Garmin、华为(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年销量均已达到或即将达到百万台水平,给市场带来提振。
心脏。
为什么这五款功能、形态各异的可穿戴设备卖得这么好?百万级智能穿戴设备是如何炼成的?小编总结了这五款产品的优点: 苹果:自身品牌效应带动销量。
苹果的Apple Watch目前定位为iPhone的辅助设备,虽然苹果意识到医疗保健、身份认证等是用户的迫切需求,但现有技术仍然无法很好地支持这些功能。
然而Apple Watch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再次创造了智能穿戴市场的销售神话。
发布首周销量突破1万台,三个月总销量达到1万台。
苹果确实是一个黄金品牌。
图:Apple Watch运动版华为:手机渠道+自身技术优势华为B2手环具有运动手环和蓝牙耳机的功能。
一方面,它采用6轴传感器和华为最新算法,智能准确识别多种运动场景。
;另一方面,采用双MIC平衡降噪算法降低噪音,实现蓝牙耳机完美的通话音质。
此外,B2手环是华为P8手机的最佳搭档,华为运营商渠道和线下渠道优势明显,帮助手环畅销。
华为手环B2自4月份发布以来,三个月内出货量已达670万颗,预计今年将突破万颗大关。
图为:华为手环B2商务版 Fitbit:精致的ID设计+专业的运动优势 Fitbit智能运动手环外观时尚,手感顺滑,比市面上其他智能穿戴手环颜值更高。
此外,Fitbit专注于运动健康领域,拥有16种运动模式,并且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这对职业运动员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Fitbit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售出了1万台设备。
不过,财报并未披露活跃用户的关键数据。
Fitbit手环的长期活跃用户数量令人担忧。
图:Fitbit Flex 智能手环 小米:通过价格战杀死所有人 小米凭借两个“S”创造了手机神话(两个“S”指的是三星的品质和山寨机的价格),而这次同样如此,小米手环再次进军智能穿戴战场,价格低至79元,几乎是便宜货。
小米手环虽然价格便宜,但计步、睡眠监测、振动唤醒、来电提醒等智能手环的基本功能几乎都有。
与其他动辄数百、数千元的智能手环相比,很多人更愿意花79元购买小米手环来体验。
尽管销量可观,但小米手环三个月流失率高达87%,用户粘性较差。
图片:小米智能手环Garmin:市场细分与精准定位。
目前智能穿戴市场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很多产品没有痛点,没有刚需,这就让情况相当尴尬。
如果能细分市场,突破也未必不是不可能。
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实施这一策略,比如Garmin的智能穿戴产品定位细分。
针对跑步和铁人三项用户,Garmin推出了Forerunner系列;针对高尔夫用户,Garmin还推出了Approach系列,针对户外运动用户推出了Fenix系列。
对于Garmin高尔夫智能手表来说,一方面,它拥有自己良好的GPS定位基因,可以提供0多个高尔夫球场的详细地图信息;另一方面,它利用传感器收集用户统计指标,帮助用户提高实际高尔夫技能。
图片:Garmin 智能手表 总结 通过对以上五款产品的了解和分析,发现这些百万级别的智能穿戴产品在健康医疗领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
不过,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医疗保健是目前人们最期待智能穿戴产品的功能。
只是目前的传感器还没有达到医用水平,只能提供心率检测等一些简单的物理体征,准确度较低。
另一方面,数据本身毫无价值。
只有准确采集数据后的后续服务才有溢价,生态链建设很重要。
在智能产品圈接触到的众多主打健康功能的可穿戴产品中,同杰科技的jWotch智能手表生态布局较为全面,其核心算法解决了当前健康可穿戴设备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jWotch智能手表基于独创的心血管柔性传感采集和检测技术,结合中医脉象理论和顶级参数算法模型开发,专注于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
该产品可提供20余项心血管参数的数据检测,并与线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体检机构、保险机构有机结合,构建“智能手表+健康管理云平台+远程在线咨询与“紧急呼叫中心”的M2M闭环生态链真正将硬件、数据、服务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