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如果1-3的参展商来自中国,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自己的CES?

时间:2024-05-22 14:35:02 科技赋能

又到了CES时间。

与去年相比,今年CES上的中国面孔更多了。

在众多参展企业中,中国企业(包括大陆企业、香港企业、台湾企业、澳门企业)超过300家,占比近1/3。

去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住宅和1/4。

中国企业进入该国的受欢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自从CES邀请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发表演讲以来,无数中国初创企业远渡重洋来到大洋彼岸参加盛会,以获取海外订单、提高海外知名度、镀PR。

这种嗡嗡声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自2001年以来,参展的中国厂商数量从1家增加到3家。

相应地,“中国力量”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媒体的热门话题。

与国内民众的“骄傲和自豪”不同,外媒表达的更多的是质疑和恐慌。

与去年Engadget发表专题文章《 Why Chinese tech giants could surprise you at CES 》相比,今年海外媒体的焦点集中在技术项目上。

中国企业的热情自然提振了整个拉斯维加斯旅游业。

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年他们当地的合作伙伴提高了酒店价格,而且涨幅比往年大很多。

对方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参展商太多。

与中国企业的“涌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科技企业的“退出浪潮”。

苹果从2019年起就再也没有参加过CES,微软从2020年初开始就缺席了。

至于比较嚣张的谷歌,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CES。

参加国际消费电子展。

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他们不再需要进博物馆了。

即使你不在博物馆里,他们的存在也始终存在。

近年来,苹果推出了无数配件,其Android系列产品更是连续几年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也纷纷在自己的会议上摆出了自己的“大杀器”。

苹果WWDC大会、谷歌I/O大会、微软开发者大会吸引了无数开发者膜拜,也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粉丝膜拜。

他们都在打造“自己的 CES”。

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自己的CES?尤其是1/3的参展商来自中国?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有自己的CES——CES Asia。

然而,2017年举办的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参展商寥寥无几,其中55%来自中国。

与同年1月美国CES相比,上海CES“缩减”为耳机、智能硬件、配件等展会。

国内手机厂商、家电厂商几乎集体缺席。

唯一的亮点是那辆陈旧的宝马汽车。

不仅如此,据说这一活动还遭到了国内参展商的阻拦。

许多参展的大企业还免费获得了展位。

就连CEA总裁加里·夏皮罗也不愿隐瞒自己进军亚洲的真实意图。

他在演讲中频繁提及全球最大经济体和7亿台智能设备。

从这个角度来说,亚洲消费电子展并不是中国的CES。

中国只是大市场的代名词,与技术和创新无关。

近年来,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广交会。

这个历史悠久的进出口贸易促进平台不仅像线下版的阿里巴巴国际站,而且还面临着后者的竞争。

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交会还不是中国的CES。

它不是技术驱动的,而是市场驱动的,有时甚至是划算的,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黑科技。

CES这个大IP诞生于2006年,最初是芝加哥音乐展的衍生品,为消费者展示最新的音频、视频、通讯技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它才成为3C产品展会并备受关注。

近年来,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公司因为毫不犹豫地展示黑科技而被贴上了高科技、前沿的标签。

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和“中国CES”最缺乏的。

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CES,当时最繁荣的企业是日本企业。

除了如今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索尼之外,还有无数在欧美并不知名的小公司。

当时,他们有生产制造能力和优势,也有一点“小技术”。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CES已经成为韩国企业的“天下”。

反观英特尔、高通这样的公司“长青”,依然能带来黑科技。

另一方面,像苹果、谷歌、微软这样的公司,即使不在办公室,也在悄悄地用技术改变世界。

即使我们暂时看不到中国的CES,我们也希望首先看到这样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