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方案》)。
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前瞻性布局。
是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具体落实。
近日,规划顾问组三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主任鲁伟、中科院院长薛澜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徐亮处长对方案进行了审阅。
重点解读。
规划分为8个部分、27章。
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
还构建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在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第18位提升至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5.3%提升至60%,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价值占比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2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步走”的目标。
到2020年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哪些新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充分体现了需求驱动与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
突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明确前进路径。
总体目标是夯实创新型国家基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而部署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徐亮认为,首先,这是一项科技创新计划。
不仅聚焦科技研究、改革发展,而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从整个创新链条上进行统筹规划。
二是更加注重科技先进引领,依靠创新打造先发优势。
三是《规划》高度关注经济新常态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
四是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重大部署,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深海、深蓝、深空、深地等领域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保障国家战略优势的考虑和部署。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多项涉及科技的规划,但国家将“科技创新”整体列为顶层规划尚属首次。
参与该规划制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经济部主任鲁伟深有体会地说:“这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
”她表示,创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开始。
从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的整个过程来看,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经济概念。
该规划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创新的结合。
它不仅包括科技政策,还包括经济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实际上是一揽子政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在22个专项计划中,科技创新计划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从国际角度看,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能力的竞争,中国必须牢牢抓住本轮科技革命机遇,引领产业变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产业结构调整,背后都需要创新,其中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对创新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此次出台的规划涉及面广,可以说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这样的要求和期望。
据悉,在制定该计划之前,科技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设立了30多个不同课题进行前期研究,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实施评估、国家重大专项中期评估等。
项目,并对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形势技术预测等热点话题解读:《区域创新体系分层部署建设方案》第十一章提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优化发展布局,创新体制机制。
机制,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区域创新整体水平跃升。
对此,鲁伟认为,规划建立了区域创新建设的层级体系。
她分析说,比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部署就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创新发展。
三是推进建设。
四是系统推进综合创新改革试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省级、市级和区域创新中心。
“中国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布局和创新能力差异巨大,不可能同时前进。
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打造区域创新。
”具有独特特征的系统。
”陆伟说道。
《全面整合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规划》第十四章提出,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主动整合、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国际化水平。
对此,薛澜认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任何制度都不能闭门造车。
必须全面开放,保证新知识、新人才全方位流动、资源有效配置。
无论是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还是欢迎跨国企业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对于丰富创新生态系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薛澜建议,一是完善开放机制,全面引导资源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在国家层面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吸引海外资源来华建设创新中心以及制定技术移民政策、加强科技合作等。
第三,在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方面,包括创新规则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标准的制定等,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确保公平的参与机会。
第四,中国科学家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与交流活动。
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应该相辅相成。
规划第八章提出,鼓励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增强创新驱动源动力供给,显着提升我国科学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对此,刘德培院士指出,目标导向、任务性研究一般都是由需求驱动的,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然而,颠覆性技术需要源头创新。
源头创新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甚至屡遭争议。
最终在碰撞中产生创新思维。
这种研究是自由探索。
自由探索的成果可能催生新学科,促进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表明自由探索和跨学科渗透将产生新的动力。
“自由调查和目标导向应该相辅相成。
”刘德培说道。
《部署启动15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第四章提出,“十三五”期间,在实施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今年要部署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科技项目。
新部署的1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包括量子通信、脑科学、深空探测等6个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智能电网等9个重大项目。
徐亮指出,这15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是全年的战略部署。
示范过程的指导思想是,这两类项目要形成长短期结合、梯次递进的格局。
徐亮认为,重大专项对于提升国家相关领域技术进步、解决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发挥了突出作用。
比如,面对埃博拉、寨卡病毒,中国能够率先或较早研发出病毒疫苗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这得益于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工程的实施。
他表示,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生物和信息技术催生新业态、新产业。
瞄准未来新挑战,部署又一批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的重大专项,既是在以往重大专项总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面向未来的新布局。
今年年底,这些新项目将根据各项目特点尽快推出。
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
规划第二十四章提出,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互信,培育创业创新文化。
对此,薛澜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快,很多新技术应用都涉及不确定性甚至风险,而公众对这些风险的认识往往不足或不全面。
这需要科技界和公众加强有效对话。
减轻潜在风险。
公众也要树立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鲁伟认为,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
创新是有风险的。
创新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敢为人先。
在创新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容忍失败。
创新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是难以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