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国外手环厂商停产暴跌,中国厂商逆势增长

时间:2024-05-22 14:08:47 科技赋能

国际可穿戴设备市场龙头Fitbit周四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净利润1万美元,一年同比下降43.01%,去年同期净利润1万美元; non-GAAP净利润 利润1万美元,同比下降22.80%。

调整后每股收益19美分,符合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但营收5.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08%,低于预期的5.07亿美元。

与此同时,Fitbit第四季度盈利预测也不尽如人意,第四季度营收预计在7.25亿美元至7.5亿美元之间。

汤森路透分析师此前预测第四季度营收为 9 亿美元。

据 CNBC 报道,Fitbit 首席财务官 Bill Zerella 在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第四季度的业绩将弱于预期。

基于第三季度的疲软表现,他对第四季度的营收持“非常谨慎的看法”。

Fitbit的增长正在放缓,市场看跌。

Fitbit的股票于2018年6月18日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0美元。

截至目前,该股股价已跌幅超过55%,周三收盘后跌破9美元,跌幅达30%。

Fitbit新产品Fitbit BlazeTM、AltaTM、Fitbit Charge 2TM和Fitbit Flex 2TM以及相关配件的销售收入占第三季度收入的79%,而第二季度为54%。

同时,财报还提到,本季度激活用户60%来自新客户,40%来自重复购买客户。

在重复购买者中,20% 的人被重新激活(因为他们已经有 90 天或更长时间处于不活动状态)。

Fitbi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表示,很高兴看到第三季度推出的新产品得到认可。

随着现有客户升级他们的设备,Fitbit 也在吸引新客户。

不过,科技媒体Engadget对Fitbit本季度11%的销量增长率表示不满,认为考虑到新产品的推出,这样的增长率显然太慢了。

帕克表示:“我们的公司将继续增长并实现盈利,但不会达到之前预期的速度。

” “我们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实用性,更深入地融入医疗生态系统,并相信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品牌和社区开拓新的增长渠道。

”或许与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有关。

Fitbit本季度的研发、推广和管理费用增加,导致其利润大幅下降。

此外,Fitbit与其竞争对手Jawbone之间的诉讼也增加了其运营成本。

去年5月,Jawbone对Fitbit提起诉讼,声称Fitbit从Jawbone挖走员工,并且这些员工还窃取了商业机密。

Jawbone 还单独提起诉讼,声称 Fitbit 侵犯了该公司的专利。

中国制造商正在快速增长吗?但且不说Fitbit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美国另一家运动手环巨头、被誉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的处境就更糟糕了。

从今年5月开始,Jawbone表示已全面停产Up系列健康追踪手环设备,并将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第三方经销商。

1月份融资1.65亿美元的Jawbone,目前融资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但估值却缩水至15亿美元(年初估值为3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的水平今年的。

除了融资和收缩之外,还有裁员和董事长 Sameer Samat 的离职。

8月份,更多消息传出,Jawbone因持续的财务危机而计划出售,Jawbone的主要贷方贝莱德将公司股价从原来的每股5.97美元下调至每股不足1美分。

但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求证时,Jawbone表示并未主动寻求出售。

除了上述两大巨头之外,其他初创公司的处境更加无奈。

2017年,英特尔收购了Basis Science,2017年,Misfit被时尚品牌Fossil Group以2.6亿美元收购。

就连运动服饰巨头耐克也退出了可穿戴设备市场。

然而,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商的表现却相当惊人。

据36氪此前报道,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81.4%。

全球出货量下降至26.1%,增速不断放缓。

因此,有媒体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消费国。

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92.1%,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4%年。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经理肖晶认为,海外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主要是健身追踪,而中国市场的产品形态和功能更加丰富,这导致了中国基础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扩张。

设备市场。

同时,肖晶认为,中国本土可穿戴设备厂商的综合实力也快速增长,并逐渐从硬件性能转向应用和软件平台的开发;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必备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少中国厂商已成为可穿戴支付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不少厂商也逐渐走向海外。

除了小米之外,中国厂商Life Sense也在这个市场挤进了全球前五,而原来的三星则被挤掉了。

肖晶表示:“以小米、乐信、小菜天才为代表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在本土市场经历了迅速而残酷的洗礼后,他们积累的产品功能、软件技术、渠道策略等优势,正在让他们成为中国可穿戴设备的中坚力量。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中不容忽视的特点是什么?事实上,2007年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没有爆款产品,从全球市场增长来看,近期增长主要依靠中低端产品,出货量长期处于前列。

售价仅为1元的小米手环,据IDC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基础型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增长了48.8%,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也出现了下滑。

设备(支持第三方应用)同比下降27.2%。

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下降了51%。

当然,这与Apple Watch销量的持续下滑不无关系。

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说是智能设备的两大子市场。

然而,智能手表仍然疲软。

低端手环产品盛行,小米通过价格战取得暂时胜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类别。

监控市场情况:大部分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都比较相似,而且随着价格的下降,硬件的利润逐渐被压缩,几乎不可能通过销售硬件来盈利。

可穿戴设备的几大子市场(来源:IDC) 那么出售数据呢?曾经的腕带鼻祖Jawbone也曾尝试转型,聘请了大量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来增强移动应用的功能。

Jawbone还表示将创建一个内容制作平台。

Jawbone在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的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用户健康数据。

许多食品公司和护理产品制造商为这些数据付费。

这似乎确实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获得大数据后挖掘数据的价值。

行业观察人士曾指出,目前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只向用户呈现监测结果,却没有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相应结果的解决方案。

这根本无法凸显可穿戴设备的潜力。

价值。

因此,可穿戴设备行业下一步应该从单一产品销售阶段转向大数据的价值挖掘阶段。

这看起来非常好,但是即使我们不先讨论检测精度的问题,另一个问题也会出现。

“大数据”的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可以收集,这就意味着必须有大量的用户。

继续使用一家制造商的设备。

终端分析师佘双林也认为,手环企业更注重用户规模形成后大数据挖掘带来的商业价值,但Jawbone的用户规模可能达不到这个效果。

这可能不是单个制造商面临的问题。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统计,约40%的运动手环用户在购买后六个月选择停止使用此类设备。

截至年底,Fitbit 的“活跃用户”仅占用户总数(万)的 58%(万)。

这些数据量是否足以货币化甚至可持续盈利?此外,不少评论认为,现在大多数运动检测手环都依赖于手机统计和分析,但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已经开始配备类似的功能。

因此,手环或手表产品如果没有设计出手机以外的功能,可能很难具备让人不得不购买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媒体 Business Insider 认为,智能手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必需品。

没有一家公司给消费者一个难以拒绝购买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的理由。

但这个市场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细分市场仍需探索。

目前仍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分析师对这个市场持乐观态度。

佘双林还认为,以国内厂商小米为例,其手环数据并没有产生足够的价值。

但由于App用户数量庞大,通过接入电商、与企业合作推出产品,或许可以开发出更丰富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