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不只是简单的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也是一片蓝海

时间:2024-05-22 14:05:50 科技赋能

数字移动医疗设备是目前热门项目之一,也是很多医疗、医药、健康领域人士创业的首选商业。

相比于医疗服务和药品,医疗器械其实是创业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医疗服务仍需与公立医院反复艰苦竞争,药品销售许可证仍是企业家头上的一把尖刀。

医疗器械是创业者的蓝海。

首先,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审批周期要短得多。

现在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仿制药的研发时间短,但审批并不容易。

装备之中,有三类是最难的,不过和药品相比,还是可以做的快很多。

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取得注册证所需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说需要3-5年左右。

如果是创新设备,审批速度会更快。

其次,医疗器械的研发失败率远低于药品。

目前,药品研发失败的消息不断,多家大型跨国药企开始联合开发,以减少研发失败的影响。

由于药物主要通过化学、生物、免疫或代谢等方式发挥作用,药物进入人体后仍会引发许多未知且不可控的一系列反应。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品开发的最终结果。

大多数医疗设备通过物理方式发挥作用。

虽然器械+药品、器械+生物制品也是目前热门的研发项目,但这些比例相比整体医疗器械要小一些。

设备总体可控,产品设计仍可不断改进直至临床验证阶段。

因此,整体研发失败率远低于药品。

最后,医疗设备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从诊断试剂,到大型影像设备,再到植入设备、光学、牙科、监护、康复……领域如此之广,我国目前的医疗设备还远远没有完全覆盖。

发达。

覆盖。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统计,2004年至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从1亿元增长至10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12年增长近9.4倍。

全球市场中,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约为1:1,而我国医疗器械消费仅占药品的14%左右,表明医疗器械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远未达到天花板。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器械仍处于充分竞争阶段。

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即垄断尚未出现。

这也给了创业公司发展的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和健康追踪设备的爆发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区分医疗设备?目前,常见的数字化移动医疗产品大多以管理和通信为主,包括帮助记录和管理慢病的APP、辅助诊断、治疗、用药等信息处理的智能软件、医院电子病历、在线问诊/质疑。

诊断系统、患者互助交流社区、智能穿戴设备、数字化处理平台等,在面向医生和患者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针对有健康管理需求的大众用户。

  医疗设备的定义 这些产品是否属于中国定义的医疗设备?根据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的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规定,医疗器械是指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和校准材料、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物品。

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

,包括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其功效主要是通过物理等方法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等方法获得的,或者虽然涉及这些方法,但仅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测、治疗或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测、治疗、缓解或功能代偿;检查、更换、调节或支持生理结构或生理过程;支持或维持生命;妊娠控制;通过检查人体样本来进行检查并为医疗或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对比2017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可以发现,医疗器械的范围有所扩大。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而是扩展到包括直接或用于医疗目的的医疗器械。

间接影响人体的各种物品。

根据医疗器械的定义,如果前述数字医疗产品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并进行人体样本检查,则属于医疗器械。

例如,采集人体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的可穿戴产品属于医疗器械;如果它们只是帮助你计算运动量、打电话、播放MP3,那么它们就不是医疗设备。

对于辅助疾病管理的APP和软件,如果仅存储和处理输入数据(不是直接从人体或人体样本获得),则不是医疗器械;但如果处理的数据直接来自人体或人体样本,那么它们就是医疗设备。

对于一些间接采集的数据,如果参与诊断过程,也会被视为医疗设备,比如一些公司的CT/PET数据处理工作站,但如果只是为了备份和存储而不算在内。

传播。

中国国家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指风险较低、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严格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根据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4号)规定,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注册管理。

一般来说,第三类医疗器械因风险较高,往往需要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注册;第一类比较简单,可以备案;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需要收集相关数据来证明产品的合理性。

如果现有数据能够明确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则无需进行临床试验。

相反,需要临床试验数据来支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评估医疗器械海外市场潜力的风险水平时,我们主要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结构特点、使用方法等因素。

美国FDA采用了类似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如下图:如果你确实不知道你的产品属于哪个类别,你可以在FDA网站上提交申请,FDA会帮助确定产品类别。

当然,这需要付费。

CFDA还可以对未知类别的产品进行分类。

目前是免费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大概半年左右。

如果选择创业,了解医疗器械的一些监管要求,对创业者有以下帮助: 了解监管准入规则,可以更准确地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

如果产品是医疗器械,在制定早期经营计划时,可以根据产品申报注册的时间来计算获得注册证的大致日期;根据时间表,可以估计产品的生命周期并确定后续计划。

由于数字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如果提前几个月或晚几个月拿到注册证书,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遵循现行的产品标准,避免潜在风险,同时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医疗器械的注册、标签、生产经营管理都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一旦发现不符合监管要求,处罚将非常严厉。

因此,了解这些规定有助于规避风险。

此外,医疗器械行业还有各种行业标准。

移动医疗产品基本都是有源产品,全球有很多行业标准可供参考。

符合这些标准的好处是,产品一旦推广到海外,可以适应各种系统和测试。

在扩大规模时提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当产品准备出口时,法规尤其重要。

各国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不尽相同。

相对而言,在欧盟获得上市许可(CE)比在美国(PMA)更容易,也可能比在中国更容易。

中国目前正处于充分竞争阶段,大量拥有相似、相同产品的小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展开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医疗器械来说,转投海外市场或许是另一种思路和出路。

因为现在的数字化进程太快,没有时间更新数字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

限制不多,但却给了创新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网络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或许就是创新的开始。

以上简单介绍了数字移动医疗产品相关的一些规定。

希望能给创业者带来一些启发或者提供一些思路。

也欢迎讨论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