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探访青岛智慧养老:一只“手表”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

时间:2024-05-22 13:39:45 科技赋能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在对老人的态度上。

正所谓“人老了,人老了”,养老问题一直是民生热点话题。

专注于。

近日,青岛新闻网报道了青岛解决养老问题的新尝试,将医养结合、公建与私营运营、政府补贴相结合,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兼顾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虽然养老服务的目标是“夕阳红”,但科技也能为服务提升带来质变。

青岛智慧养老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的养老院会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问题,青岛新闻网实地探访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康养老中心。

一块手表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和就医。

83岁的王大爷是北京人。

由于妻子嗓子不好,老两口也效仿弟弟,逃离“北上广”,选择了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优良的青岛生活。

晚年,王大爷除了在护理中心看书看报外,还经常带着妻儿出去散步。

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他和妻子年纪也大了,但同样的“法宝”让王大爷脚踏实地。

游览青岛。

“这款手表不仅可以测量心率,还具有定位功能和紧急呼叫功能。

一旦我们感到不舒服或出现紧急情况,我们可以立即联系护理人员或急救中心。

”提起在护理中心的时光,王叔叔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院是否合格,医疗水平是一个硬指标。

“可穿戴设备只是我们智慧养老系统的一部分,这款手表的背后是我们整个云平台。

”中康养老中心主任张艳琼告诉青岛新闻网,福利中心配备了24小时紧急呼叫和监控系统,采用移动智能管理系统、视频监控、呼叫对讲、无限定位等功能进行监控实时了解医院老人的安全情况。

通过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国内顶尖医院的医疗会诊与合作,并在聚集众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智慧养老云平台。

张院长介绍,养老智慧云平台是基于养老机构、以健康管理为入口、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集成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具体来说,老人护理从入住到护理中心开始,所有生理指标都将得到有效监测。

同时,依托护理中心建立的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资源,对老人的生活、用药、康复等进行全面指导,真正实现“云”层面的医养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关怀新模式。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虽然年老身体不方便,但如果条件允许,我当然会选择在家照顾自己。

“今年69岁的高金秀道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

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家庭的观念传承了几千年,很难然而,身体上的不便也是每一位老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在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爱心邻居’项目已在西海岸新区的三个社区试点。

高阿姨居住的名家汇小区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这样的社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养老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

”中康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徐鹏向青岛新闻网详细介绍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养老,简单来说就是在社区内设立养老服务中心,以形式引入养老服务对象。

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让老人在家享受24小时上门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

到了时间医生就会来找我,护理中心也找到了小时工,我可以放心他们安排的人。

”对于高锦秀来说,这样的照顾方式。

家里的老人很适合她。

体检、医疗均在社区进行。

与以前的社区诊所不同,以前是她追着医生,现在是医生追着她,定期去看她问诊。

还可以通过手机、智能手表实时采集各项指标。

一旦出现危险,后台可以直接联系医生和急救中心。

“为了应对老年人的紧急情况,我们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应急预案。

”徐鹏告诉青岛新闻网,通过提前建立电子档案,一旦发生意外,客服和值班医生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做出预判,情况较轻的医护人员可以在10分钟内上门。

情况严重时,服务中心会立即转至医院急救中心,并向急救医生提供最详细的报告,消除了老年人因解释不清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创新,养老服务最终还是要回归老百姓。

优秀、合格的护理人员也是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她的故事,让护理人员的工作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在王晶妍的工作中,除了照顾老人,还要照顾老人。

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比如,最近来到医院的一位失明老人徐叔叔。

为了避免老人的孤独,在征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王敬言特地安排了一位老乡与老人住在一起,这样两人就可以住在一起了。

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伴侣。

“最重要的是给老人喂饭,别着急,要有耐心,哄他们吃饭。

”“王敬艳告诉青岛新闻网,给痴呆老人喂食是护理人员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有时候老人前一秒还很温顺,但随后马上就对你反目成仇,对你发脾气,不肯吃饭。

”老人接触多了,就会知道怎么哄老人,说什么话让老人听话吃饭。

“长时间工作后,王静妍有自己的照顾老人的方式——她平时会更加用心,用老人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比如吃饭的时候,她会告诉老人,这是她的任务是,老人会听话,其实对于一个照顾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每天最后一个吃饭的人。

吃饭休息了,她才能有时间安心吃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很多老人才愿意听她的话,选择在院子里过年。

,好几桌都热闹极了。

”王叔叔虽然住在北京,但自从搬到这里后,每年都选择直接在护理中心过年。

他的孩子、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照顾他起居的护理人员都很热闹。

“我把视频发到北京,朋友们都羡慕我找到了好地方。

”王叔叔说。

累计投入政策支持14亿元,解决养老问题。

解决养老问题,离不开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预计全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

青岛的情况更为严峻。

2018年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市老龄部门统计,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万人,占总人口的21.9%,提高4.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

有大量残疾人和痴呆症患者。

我市约有30万残疾人和痴呆症患者。

他们大多老龄化与疾病并存,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沉重。

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化关怀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民生问题。

在此背景下,青岛市于2019年7月率先建立实施覆盖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长期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其扩大到城乡全体参保人员,主要解决完全残疾的人。

为解决长期医疗护理问题,该市于2018年率先试点将重度痴呆患者纳入护理范围。

该制度实施五年来,已有5万余人次将严重痴呆患者纳入护理范围。

全市残疾人、痴呆人群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平均年龄80.4岁。

一年来,护理保险基金累计支出14亿元,不少护理服务机构取得了长足发展。

而青岛的好消息还远不止这些。

近日,青岛市政府发布《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决定,自2019年4月1日起,在原有长期医疗护理的基础上,青岛将基本生活护理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创新实施“ “全人、全责”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市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在青岛实施。

从残疾人和痴呆家庭的角度来看,全市约10万全残和重度痴呆患者将获得更人道、更体面、更高的福利。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