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年第五批扶持计划》。
规划显示,2004年至2018年连续7年,深圳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补贴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预计到2020年,深圳将建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工业增加值超亿元。
方案显示,对申请直接资助的项目,经审批后按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
资助资金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改善现有工艺装备和检测条件、购买必要的技术和软件。
规划提到重点支持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检测仪器四大类。
除了已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外,还有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以及针对危险场合和特殊行业应用要求的特种服务机器人。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邱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政府对机器人等产业的支持力度是全国最大的。
湖南、山东也有机器人等产业配套,但力度远不及深圳。
。
新的扶持计划将对深圳机器人产业产生更强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推出了四项产业扶持计划,创维、乐赛等13家企业享受到了政策红利,缓解了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
深圳市政府在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和开放环境方面甚至比中关村还要好。
笔者整理发现,今年4月和6月,深圳市发改委曾公布两批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产业扶持项目清单。
13家企业共获得资金支持4.3亿元。
其中包括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的“可穿戴设备液晶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项目、深圳雷柏科技有限公司的“平板电脑周边产品3C机器人产业化”项目。
小飞认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继续加强,因为机器人研发的技术平台比较完善,但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平台还有待加强。
行业标准等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民间智库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讨论来讨论。
目前的服务平台缺乏专业指导,形同虚设。
深圳一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秦康印表示,作为一家初创公司,非常关注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
此外,创业门槛本来就较高,密集的利好政策可能会加剧创业泡沫。
希望政府在审核初创公司申请时不要降低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