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简单说一下智能手环,六大设计决定成败

时间:2024-05-22 13:28:57 科技赋能

智能手环:体验真的很重要吗?智能手环,几年前对大多数人来说还闻所未闻的小东西,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堪比手机、电脑的新兴产业。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注或者运用智能的无外乎两大类人: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健康生活的人,以及像我这样喜欢各种新奇数字产品、热爱生活的人。

乱搞。

无论是早期的 Fitbit One、Jawbone Up、最近的 Garmin Vivofit 还是即将推出的 Gear Fit。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加入智能穿戴产业链。

然而,对于人们需要24/7佩戴的智能手环来说,除了计步和追踪睡眠这两个基本功能外,还需要哪些设计才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呢?本文将对早期的Fitbit Flex和最近的Garmin Vivofit这两款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全方面的对比,从最基本的计步、睡眠追踪到操作体验、细节设计等诸多功能。

那些智能手环的设计。

图片来自cecb2b.com 事实上,智能穿戴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提出的。

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可以戴在手指上方便计算的算盘环。

虽然对用户的视力和手指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但不难看出,智能穿戴的概念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了。

Jowbone UP 如今,随着低功耗处理器和高精度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过去仅处于概念阶段的智能穿戴电子产品现在已经可以制造出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谷歌眼镜。

不过,相比于发布两年后依然“一机难求”的现状,更加人性化的智能手环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

虽然2017年的Jowbone Up让很多人亲身体验了智能手环的新奇,但上市仅一个月,就不得不遭遇退款、下架的尴尬境地。

那么一款智能手环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给我们带来最好的体验呢?   基本功能:计步,难免有误差。

可以说,计步和睡眠质量追踪是当今所有智能手环最基本的功能。

这两个最基本的数据依靠手环中的智能传感器和Flash芯片来测量和记录。

其他数据如消耗的卡路里、步行距离、睡眠质量等都是由软件根据这两个数据,加上用户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数值计算出来的。

然而,当今的解决方案使用运动传感器,步数计数或多或少会出现错误。

Fitbit FlexGarmin Vivofit 不过,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的计步算法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通过个人对Fitbit Flex和Garmin Vivofit这两款手环的对比,我发现相比Fitbit Flex来说,Garmin Vivofit在步数误差控制方面表现更好。

将两只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进行测试,可以看到两只手环的步数不同。

虽然两只手镯都戴在一只手腕上,但最终还是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

数据方面,毕竟戴在手腕上的手环会根据我们手臂的摆动频率和身体的垂直惯性来计算出真实的步数,所以即使不走路的时候,手环有时也会累计步数。

这样,自然就会出现每天记录的步数大于实际值的情况。

即使您在睡觉时翻身,步数也可能会被错误计算。

因此,对于手环来说,内置传感器的运动检测和软件算法是提高计步精度的最重要的前提。

通过上面的测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累计步数值越小,手环计算步数的准确度越高,记录的步数也更接近实际行走步数。

当然,除了计步之外,睡眠追踪也是智能手环的基本功能。

不过,对于每天需要手动开启和关闭睡眠追踪功能的手环,Garmin Vivofit 支持自动和手动睡眠追踪模式。

它非常人性化。

毕竟,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忘记打开或关闭睡眠跟踪,从而导致数据中断。

  电池寿命:频繁充电仍然是一场噩梦。

电池寿命短是大多数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常见问题。

由于锂电池技术发展缓慢,目前电池容量与体积的关系与许多设备的需求成正比。

消费者频繁且不定期地充电。

然而,对于人们需要24/7连续佩戴的智能手环来说,每个用户都需要仔细计算何时充电,以避免数据中断。

与那些智能大屏手机相比,Fitbit官方宣称Flex内置锂电池的续航时间可达7-10天,这是非常难得的。

毕竟,如此紧凑的机身内,剩余的电池空间已经不多了。

然而,像我这样经常健忘的人常常会忘记上次给 Flex 充电是什么时候。

幸运的是,当电池电量不足时,Fitbit 会自动向您发送低电量警告电子邮件,提醒您尽快充电。

待机时间长达一年的Vivofit 我们来看看Vivofit,它内部使用两颗纽扣电池,号称待机时间可达一年。

购买后我们只需佩戴在手腕上即可,无需随时充电。

电,担心什么时候充电。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像Vivofit这样用户可以自行更换、采用一次性纽扣电池作为供电方案的智能手环,无论从产品的使用寿命、成本、电池更换的便捷性,还是即使是待机时间上面,它们也是目前智能手环的最佳解决方案。

毕竟,没有人愿意花钱购买只能使用两年然后就不得不扔掉的产品。

同步方式:省时省力是重点。

目前,智能手环仍无法摆脱对终端软硬件的依赖。

毕竟,在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后,我们还是需要与手环对应的APP同步数据来实现这一点。

永久记录和分析功能。

因此,智能手环与手机或电脑之间的同步方式是否足够便捷,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一大因素。

相信用过Jowbone UP手环的人都会觉得Jowbone UP2的非无线同步方式比采用无线同步的Fitbit麻烦很多。

每次同步时,都需要取下手环末端的保护盖。

然后将插头连接到手机上。

这样一天多次的插拔,势必会对硬件造成一定的损坏。

因此,与这种传统的有线同步相比,智能手环的无线同步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Garmin VivofitFlex 和 Vivofit 同时支持蓝牙和 ANT+ 连接协议,并配备 USB 无线同步插头。

Vivofit 支持 ANT+ 心率带。

除了支持与手机的蓝牙连接外,Garmin Vivofit 还可以支持 ANT+ 设备,例如心率带。

在这方面,Vivofit很好地继承了Garmin户外运动产品的理念。

除了步行之外,即使是跑步、骑自行车等其他运动也可以让您轻松了解自己当前的心率,以便更好地控制运动量。

  佩戴舒适:与智能手环的功能相比,材质和人体工学也非常重要。

智能手环采用舒适的材质和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形状,从长远来看不会磨损。

长时间佩戴后可能会出现不适感。

目前,大多数智能手环均采用医用级橡胶制成,其他一些手环还使用少量的ABS工程塑料或金属。

采用医用级橡胶制成的智能手环。

但由于每个人对舒适度的要求不同,而且少数人可能会对某些金属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因此目前许多厂家的手环都采用非金属材料。

为了尽量减少对金属过敏者的不适。

近期,Fitbit Force因手环背面存在少量金属,导致国内外极少数消费者出现过敏反应。

Fitbit Force 的背面包含金属。

除了材质设计之外,智能手环本身的外形设计也会影响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以我自己的Flex为例,由于扁平的机身设计,腕带底部与皮肤的接触面并不是特别舒适。

如果腕带太松,它很容易在手腕上旋转,而如果太紧,则会在皮肤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Flex 的平底设计。

Garmin Vivofit 的弧形机身不如 Fitbit Flex 舒适。

Garmin Vivofit、Jowbone UP 和 Nike Fuelband 在这方面表现更好。

手链的整个内部都是弯曲的。

该设计在佩戴时能够更好地贴合用户的手腕。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人体工学产品在佩戴舒适度方面的一定优势。

提醒功能:看似无用,实则不可或缺。

只有增加提醒功能,我们才能通过手环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目标的完成状态或进度。

比如你走了多少步,距离当天的目标还有多远等等。

无论是使用LED、屏幕还是震动,都比拿出手机在APP上查看更方便。

众多手环的提示功能 虽然目前大多数智能手环都具有基本的提示功能,但是当我们需要查看状态时,我们仍然需要另一只手来操作手环来激活手环上的显示屏或LED灯。

虽然在正常关闭的情况下屏幕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续航时间,但对于一些懒人来说,抬手看手表一样的效果仍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常亮屏幕仍然是最佳选择。

与OLED和彩屏相比,功耗更低的电子墨水屏仍然是当前智能手??环的最佳选择。

它们可以显示更大的尺寸,而无需牺牲能源来节省资金。

断电时自动关闭,这种常亮屏幕可以真正让用户随时随地了解各种当前信息。

当然,切换显示页面时我们仍然需要按下旁边的按钮,但相比其他手环,常亮屏的设计更加方便。

  配套软件:简单直观,最重要的是,无论智能手环本身的功能多么强大,仍然需要配合终端软件来整理和分析各种数据。

目前智能手环需要采集数据,然后上传到相应的APP或者电脑软件,这样才能更简单直观地分析我们的步数、睡眠质量等。

因此,智能手环的配套软件设计的好坏也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Fitbit 数据显示页面 Garmin Connect 数据显示页面 无论是哪款智能手环,手机 APP 上显示页面的信息基本相同,包括步数、目标、里程、卡路里、睡眠记录等基本信息。

如果用户想要获得更详细的数据分析,仍然需要使用电脑来查看。

Fitbit 提供食物和水的摄入量记录。

此外,相比国内用户,Fitbit还为用户提供了三大功能:日常用水量监测、卡路里摄入量监测和体重监测。

不过,如果要实现这两个功能,需要用户手动输入相应的值,而且网站上提供的一些信息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不太适用。

它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专业版本的数据分析功能。

当然,如果你想使用专业版软件,则需要花费49.99美元购买。

总之,对于智能手环对应的软件来说,不同品牌的软件各有特点,功能的选择是一个仁智的问题。

对于像我这样比较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Garmin Connect,因为除了手环之外,Garmin Connect还支持其他Garmin户外运动设备,无论是骑行码表、跑步手表还是运动手表。

相机和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集成到该软件中。

这种更加多元化的云解决方案可以显着减少使用多个软件的麻烦。

  未来市场:硬件设计决定成败。

综上所述,在目前众多的智能手环中,大多数人还是很难选择一款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用户体验好的手环。

的。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准确度、续航时间、同步方式、舒适度、提示功能以及配套软件是衡量当今众多智能手环优劣的主要标准。

当然,只有在做工精细、质量可靠的前提下,我们才需要这样来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

产品外观和其他设计是非常主观的。

毕竟每个人的审美需求不同,所以产品外观设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尽管Garmin Vivofit问世才三年,但腕带在功能上仍在不断发展,从早期单调的外观发展到现在丰富的可更换腕带设计、简单的计步以及更多的数据。

采集,甚至心率监测,都在向多元化、更加精准的方向不断发展。

分析网站数据显示,仅去年年底,就有约49家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获得了5亿美元的投资。

虽然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被很多人看好,但除了产品本身续航时间短的因素外,只需要智能穿戴设备最基本的舒适性和易用性即可。

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综上所述,制约智能手环发展的最大因素仍然是待机时间。

只有当人们不再需要频繁给产品充电时,才能在功能上实现更大的飞跃。

不过,幸运的是,一些厂商已经推出了采用非锂电池供电方案的产品。

比如号称待机时间为一年的Garmin Vivofit,单从待机时间来看,就比其他产品拥有绝对的优势。

除了待机时间之外,笔者个人认为智能手环的硬件设计也非常重要。

无论是产品的做工用料还是其他功能设计,都会影响用户最终的体验。

因此,即使是概念再先进的智能手环,只要其用户体验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最终也将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运动智能手环的出现可以说终于将运动与数字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各大厂商的不断创新,让智能手环能够以消费级的数字走进普通消费者,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体验到科技运动带来的快乐。

通过智能手环。

然而,智能手环尚未达到真正完美的阶段,需要用户和制造商共同努力优化产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