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第二代Moto360 VS Forged黄金版Ticwatch

时间:2024-05-22 13:12:14 科技赋能

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随着Apple Watch在全球的普及,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如今,街头随处可见各种新人指着手表,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除了标志性的Apple Watch之外,智能手表的流行还包括Android阵营的复杂新产品。

基本上现在流行的各大智能手表产品除了Apple Watch之外,基本上都可以称得上是颜值。

与传统手表非常相似的圆形表盘已被大多数Android智能手表采用。

从功能上来说,内容也极其丰富。

它从早期只是一个消息提醒设备发展到今天能够独立运行,越来越成熟。

人们接触的第一款智能手表可能就是摩托罗拉年底推出的原版Moto。

作为首款搭载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Moto的出现让智能手表用户第一次认识到智能手表可以既美观又实用。

但现实是,由于国内对谷歌系统的容忍度急剧下降,用户除非学会科学上网,否则将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庆幸的是,总有优秀的开发者在努力,保证国内用户能够顺利使用国际主流硬件产品。

出门问问开发的Ticwear系统一度成为国内用户使用Moto的首选系统。

凭借出色的本土化改造,出色的iPhone适配性让Moto摆脱了Android Wear系统的诸多束缚,成为一代智能手表用户的首选。

Ticwear的成功让出门问问走上了风口。

在为国行版Moto 2定制的中国版Android Wear系统中,出门问问的语音交互系统已经取代了谷歌原生的GoogleNow,成为国内用户体验智能手表语音功能的官方选择。

得到强化的出门问问不仅在软件端持续发力,在硬件方面,Ticwatch智能手表也成为体验Ticwear系统的最佳硬件选择。

年底,出门问问发布了Ticwatch的缎光金版本。

全新的玫瑰金配色以及苹果MFI认证让Ticwatch更加符合国情。

那么,面对老牌的Moto,国内用户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就将Ticwatch的缎金版和中华摩托二代进行一下对比。

每个外观都有自己的优点。

摩托有很多选择。

Ticwatch没有黑边,也没有缠结。

Ticwatch的缎金版采用了1.5英寸的显示屏,分辨率对于手表来说,还是属于比较大的类型。

搭配玫瑰金色的配色,整机散发着成熟的商务气质。

中国版Moto 2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屏幕尺寸方面,不仅有更大的1.56英寸机型,还有更适合亚洲用户双手的1.37英寸机型。

同时,最近推出的运动款更是丰富了Moto 2的应用范围。

而且,从屏幕精细度来看,1.37英寸的二代Moto分辨率为x像素,比Ticwatch更高的PPI ,而且看起来更加精致。

但Moto也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痛点,那就是饱受诟病的黑下巴。

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一直坚持将光线传感器放置在屏幕正面下方,以实时调节屏幕亮度。

因此,为了保证该功能的正常使用,第二代Moto将圆形表盘底部留为黑色,导致显示碎片化。

不可否认,这也是很多用户对Moto吐槽最多的领域。

Ticwatch显然更了解中国人的需求。

通过系统内置的光线调节,省略了光线传感器的存在,屏幕保持完美的圆形形状,没有任何黑色区域。

这满足了强迫症的需求,也让Ticwatch变得更加整体化。

在人体工程学方面,第二代Moto调整了表冠的位置,将按钮移至右侧两点钟位置。

根据摩托罗拉官方的说法,两点钟位置的表冠用食指操作性更好。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这样细微的调整看似不起眼,但却相当重要。

Ticwatch 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虽然表冠仍传统地设置在 9 点钟位置,但在右边框上,创造了一种名为“Tickling”的独特类似触摸板的技术。

通过在边框上滑动,可以调节屏幕上下滑动,不仅避免了手指挡住屏幕的问题,减少了手指接触屏幕的次数,还延长了屏幕保持明亮的时间。

两款手表的背面设计比较相似,心率监测装置都设置在这里。

不同的是,Ticwatch可以支持用户长时间实时测量心率数据,而第二代Moto则智能测量用户的瞬时数据。

当然,为了实现这一功能,Ticwatch 也付出了更多功耗的代价。

从外观上来看,第二代Moto更具可定制性。

不同的表盘尺寸和不同类型的表带让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体现了多种个性,而缎金版的Ticwatch显然是针对商务人士的。

定制的,宽大的表盘凸显仪式感,金色的颜色显示出更成熟的标志。

当然,如果你担心屏幕黑边,那么Ticwatch显然会更满足你的要求。

配置上没有太大区别。

该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配置方面,对于智能手表来说,从来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安卓智能手表的表现来看,配置高低对流畅度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

即使是2013年推出的第一代Moto至今仍能流畅使用,可见智能手表产品的起点之高。

当然,配置对性能影响最大的还是电池。

电池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智能手表的待机时间。

Ticwatch配备了mAh电池,而第二代Moto的内置电池容量达到了mAh。

配合中国版Android Wear系统,二代Moto的待机时间明显更长,而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也比较让人放心。

从具体使用情况来看,二代Moto的待机时间可以持续两天。

对于短途出差的用户来说,可以省去充电的麻烦。

Ticwatch每天必须充电一次,所以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记得把手表放在充电底座上,否则第二天你会泪流满面。

Moto的省电不仅来自于更充足的电池容量,还来自于系统的简单性。

请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优化,而是简单性。

确实,与国际版Android Wear系统相比,中国版Android Wear系统被阉割了太多的功能。

如果没有Google Play市场的支持,第三方应用程序很难同步到中国版Moto系统,从而导致智能手表功能的丧失。

缺乏性欲。

在第二代Moto推出初期,中国版Android Wear支持了搜狗地图、MotoBody等少数应用,以至于第一批用户甚至无法通过手表接收微信的推送通知,这给热衷Moto的用户带来了麻烦。

大麻烦了。

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新版本的微信已经适配了国行版Moto,逐渐改善了这一困境。

可以说,微信的加入,正式给了国行版Moto一个购买的理由。

与Android Wear国际版的微信客户端一样,国行版微信应用不仅可以查看消息和语音回复,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将语音实时转换为文字回复,识别准确率相当高。

这是针对过于依赖微信的人的。

对于用户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说,如果你需要一款能让微信如虎添翼的可穿戴设备,国行版Moto绝对能满足你的需求。

回顾Ticwatch,原生系统只能查看微信消息,而回复等功能必须在手机上完成,这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当然,通过Android Wear兼容模式,Ticwatch还可以实现微信语音回复等功能,但在电池不足的前提下,Ticwatch的负载过大,而且对手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以不推荐。

那么,对微信的不完全支持是否意味着Ticwatch搭载的Ticwear系统就这么不堪呢?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虽然Ticwear系统在微信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在通话方面,却实现了中国版Moto无法实现的功能。

苹果的Apple Watch可以直接通过手表接听电话,Ticwatch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当手机有来电时,Ticwatch 会与手机同时响铃。

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手表拨打和接听电话,无需拿出手机,这对于开车时的操作极为方便。

为了满足隐私保护的需要,用户还可以通过点击随时将通话切换到手机上。

多方向同时工作,满足手表用户的通话需求。

Ticwatch 是独一无二的。

至于换表盘、导航等常规应用,两款手表都支持得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Ticwatch应用商店提供的第三方应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优于联想运营的中国版Android Wear应用商店。

至于智能手表的功能扩展,Ticwatch 做得更好。

从功能上来看,国行版二代Moto和缎金版Ticwatch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通过硬件改造,Ticwatch让手表最大程度地接近手机的语音交互体验,而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断线接听电话。

第二代Moto在微信上的表现更加出色。

无论是回复还是查看消息,都比简单粗暴的Ticwatch更容易接受。

总结:各有优缺点,但都值得推荐。

总体来看,无论是缎面金版的Ticwatch,还是中国版的二代Moto,都在Android阵营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与丑陋的Apple Watch相比,至少在外观上,它肯定比之前的时代更好。

但不得不说,这两款产品也都有不足之处。

例如,Ticwatch硬件类型单一,用户范围窄,缺少微信回复功能;比如Moto黑下巴,第三方应用支持太弱。

但无论如何,在如今的智能手表领域,两款产品都能够完全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

相比之下,Ticwatch 更加刚毅、商务,而 Moto 则更加个性化、丰富。

如果你想在不久的将来体验购买智能手表,两者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