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综合报道:2019年,谷歌努力打造了首款可穿戴设备产品Google Glass,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两年了已经通过。
近两年来,这款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的波澜。
反而遭到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批评。
谷歌眼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是什么原因?谷歌眼镜的惨重损失给业内人士带来了哪些反思?可穿戴设备行业该如何继续发展? 2018年谷歌I/O大会上,谷歌眼镜跳伞到发布会屋顶,并分享Hangouts视频,让全球发布会和I/O直播的观众体验高空降落的感觉从第一人称视角。
令人惊叹的产品以炫酷的形式出现,一时间人们被这种未来科技感震撼,忘记了思考它的日常可用性和缺陷。
谷歌眼镜原型机重达 8 磅,约合 3.6 公斤,而目前成品谷歌眼镜的重量还不到一副普通太阳镜的重量,仅为 50 克。
2019年4月,谷歌联合创始人、谷歌眼镜项目负责人谢尔盖·布林在旧金山的一次活动中首次佩戴谷歌眼镜公开亮相,引起全球关注。
尽管当时谷歌眼镜仍是原型机,但其形式与现在公开的谷歌眼镜探索版没有什么不同。
十年前,具有相同计算能力的计算设备可能重达数公斤,而摩尔定律在谷歌眼镜上的体现让人们感到惊讶。
但时至今日,谷歌眼镜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一方面,有高尚的人。
一些剧院、医院等场所已经禁止佩戴谷歌眼镜。
开发者和用户都没有进入这个新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自己也对这个项目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谷歌眼镜团队的几位核心成员相继离开,全球四大城市的零售店也于近期关闭,销售渠道日益萎缩。
研究公司Toluna今年4月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出于隐私原因拒绝佩戴谷歌眼镜。
他们担心黑客可以通过谷歌眼镜访问地理位置等个人数据,从而泄露私人信息。
公众和官方对谷歌眼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
不幸的是,谷歌的回应并不真诚。
去年6月,谷歌发布规定,禁止开发者开发面部识别应用,以免侵犯他人隐私;然而一年后,谷歌在一次系统更新中推出了“眨眼拍摄”功能,随后遭遇了不少批评,再次被批评无视。
公共隐私。
最初传闻将于 5 月发布的谷歌眼镜,直到一年后才在美国公开发布。
不幸的是,“探索者”版本仍然被出售。
尽管如此,此次首次公开募股还是引发了购买狂潮。
谷歌眼镜销售团队当天宣布,白色版谷歌眼镜上架后几个小时内就售空。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兴奋不已,但这似乎是谷歌眼镜的最后一个好消息。
2018年11月21日传来坏消息,谷歌即将关闭Basecamp Google Glass实体店,店内提供的产品展示、技术支持、预订等服务将停止。
谷歌解释称,用户主要通过网上和电话进行购买,实体店意义不大。
虽然这个解释足够合理,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伦敦所有 Basecamp 实体店的关闭仍然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Google Glass 线下销售失败。
不仅如此,随着谷歌眼镜研发和销售团队的核心成员后来转投敌对阵营,人才的不断流失让谷歌眼镜陷入了更加“混乱”的状态。
眼镜无论定位什么功能,都不??可能成为标准的消费电子产品,因为人们的眼睛适应能力差异很大。
去影院观看 3D 或 IMAX。
如果你是近视眼,戴上近视眼镜,再戴上电影眼镜,感觉舒适有效吗?体验真的很不一样。
如果不戴近视眼镜,就看不清东西;如果你不戴电影眼镜,你就看不清楚。
面对影院的大银幕,老花眼的感觉也差不多。
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或喜欢戴眼镜。
它不是一个消费产品概念,而是一个健康概念。
他不戴那些纯粹为了美观或者攀比的大墨镜,比如王立军的造型,或者街上流氓戴的那种。
每个人的眼睛对眼镜的适应程度可能不同。
心理敏感度也是如此。
眼镜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安全和心理消费品。
它们根本不是快速消费品,而是耐用品和低频消费品。
谷歌,包括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从一开始就将其视为消费电子企业,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出发点。
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的特点是追求小批量、大批量,其实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
从软件和硬件方面来说,实现起来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用标准化的东西来满足小量、多样、健康、心理需求大于消费电子需求的市场突然碰壁了。
二是价格和方案的缺陷。
确实,什么近视镜片都可以配谷歌眼镜。
不过,半导体行业知名媒体人孙昌旭曾这样表示:“我儿子戴了一周谷歌眼镜,就不再戴了。
眼镜是0,买近视镜片花了很多钱,我把它们留在了那里。
”今天去学校的时候回家...昨晚他告诉我他用谷歌眼镜拍了很多照片并打电话,当然通过蓝牙连接到他的手机,他自然要写报告。
我很期待,“这样的价格不是杀手吗?”如果要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如果很复杂的话,戴隐形眼镜的人就没有大市场了。
镜片知道,其实很不方便,这个小东西掉在地上就得找好久,担心消毒不干净。
就其隐形性和美观性来说,如果谷歌不能让其眼镜的功能与普通眼镜不兼容,实际上很难获得最终的市场。
不仅需要考虑材料、安全、健康、近视、老花等因素,还需要考虑解决方案的集成度和产品的标准化。
这是互联网公司无法解决的。
因此,谷歌眼镜从问世之日起就注定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
事实上,不仅是Google Glass,Apple Watch等智能手表也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可以说,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各类产品都成为了“炮灰”,而“杀手级”产品也没有出现。
从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大部分还是采用物理传感器来实现简单的计步、运动量的计算,甚至包括Google Glass,它只是重复了互联网上智能手机和PC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数据最终都附着在智能手机和PC以及可穿戴设备上。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现状,业内仍然认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没有代表性的产品,主要的玩家还没有出现,市场还没有爆发,发展也还不够。
智能穿戴市场仍然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也许是消费者,这个市场还需要教育;也许是时机,智能设备的生态还没有达到临界点;也许是产品的问题——用户的“痛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产品还没有达到“极致”的程度。
还不够“简单”;也许是技术问题——电池寿命不足、传感器灵敏度差;也许是设计——可穿戴设备必须具有时尚意识,等等。
毫无疑问,处于行业起步阶段的可穿戴设备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上述所有问题,而先驱者必须花钱进行试错。
但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的商业逻辑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因素呢?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穿戴设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
显然,可穿戴设备的延伸范围可以非常广泛。
由于这一概念的普及,各种产品已被包括在内。
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不同属性的产品背后的不同业务逻辑被掩盖了。
勇敢地跳入这个市场的公司和投资者是否意识到,放置在自行车上的运动相机和监测心率的智能内衣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智能手表或耳机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
首先必须澄清它们的基本属性。
无论有多少种可穿戴设备,本质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自主执行完整功能的,比如机械骨骼或者智能按摩头饰。
另一种类型需要与其他设备或系统配合使用,或者可以独立执行但必须与其他系统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前者,如带有信息提示的智能手表,必须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
后者就像一系列的运动数据设备。
虽然可以独立完成记录,但只能借助APP的应用才能完成数据的完整查看。
它可以最好地完成监测健身和锻炼的使命,并与相应的社交网络一起与他人分享经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虚拟键盘和立体投影可以让智能手表摆脱小屏幕的困扰,取代手机,成为一个独立的设备。
与相互配合使用的设备相比,独立使用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径将相对传统和熟悉。
想象一下工程机械辅助骨架。
当市场和技术成熟、生产达到规模效应时,才会迎来未来。
来快速增长。
一起使用的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情况相对复杂且有趣,很多公司实际上都属于这一类。
经济学将这种类型的产品称为互补品。
事实上,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只是复制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无法取代智能手机,但可以被智能手机取代,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没有痛点,但有一个痛点。
可有可无的产品,市场空间是不可预测的。
不过,无论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都认同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利用人体作为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终连接到通过自身或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上网。
,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成为信息孤岛的命运,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
电池问题已经困扰着智能手机制造商,现在这个噩梦又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
与智能设备硬件的快速进步相比,电池技术却始终停滞不前。
谷歌眼镜也经常受到质疑,因为它只能支持五六个小时的电量。
同时,电池的尺寸和容量对较小的可穿戴设备不利。
看起来更加捉襟见肘了。
与电池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得多。
加拿大初创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的意图,然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手势控制。
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W/Me智能手环可以通过医疗传感器分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和情绪的健康状况。
它还具有手机搜索、信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
硅谷生物传感技术公司深念科技已经可以识别脑电波信号并利用它们来控制硬件。
它现在可以控制轨道玩具车和 LED 灯等设备。
可穿戴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确实可以让用户的生活更加便捷。
然而,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仍然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
尽管许多公司都在竭尽全力开发可穿戴设备产品,但距离成为市场主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像盛大最近发布的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一些诸如运行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实际上这些应用服务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
在业内专家看来,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缩小版的iPod touch,毫无创新可言,而且其高达3元的售价也未必能被消费者接受。
业内专家表示,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首先要创新和改进产品技术,同时还需要降低产品成本。
不能仅仅依靠一些“巧妙”的外观改变来实现产品市场化。
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也将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因素。
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眼镜、手表、手环、吊坠等。
鞋子、衣服、背包等由于不能每天穿着,很难作为日常使用的载体。
它们可能成为户外和体育活动的专业配件。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只有少数能够兼顾时尚性和功能性,能够被用户作为装饰品,并受到市场的欢迎。
以多彩版 Jawbone UP 2 手环为例,目前已经缺货。
无论是眼镜、手表还是手环,当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会给用户带来清晰的存在感。
Misfit Shine是目前最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它只有硬币大小和重量,可以挂在项链上。
可以想象,未来随着带有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尺寸不断缩小,可能会出现耳环、戒指等尺寸更小、不带来明显存在感的可穿戴设备。
从宏观上看,消费者越来越生活在互联网上,他们的工作、生活、社交都在云端完成。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带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
各种智能穿戴设备都是传感器,通过智能手机将用户的身体机能、运动量等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应用。
对于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推出谷歌眼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靠硬件赚钱。
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是Google的重点。
谷歌眼镜是进入谷歌完美互联网服务王国的另一个入口。
如果Google Glass能够成功打开智能眼镜市场,很多新产品也将使用谷歌的免费网络服务,进一步扩大谷歌的服务覆盖范围。
而且,Google Glass获得的信息数据可以进一步丰富Google庞大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和行为预测,帮助他们改进Google Now、Google Maps等基于预测的服务。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来说,这些传感器收集的用户数据可以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资产。
例如,耐克有效利用Nike+收集的用户运动数据,设计和制造运动鞋等运动产品,更多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
睡眠指导、减肥培训等专业服务可以为可穿戴设备硬件制造商带来更多收入和更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