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企业大张旗鼓进入各个行业时,他们曾表示:金融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最快的领域。
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不难看出,AI企业除了走安防企业的老路之外,也只是渗透到一些简单、重复性的任务上,并没有像安防行业那样全面发展。
重复之路:切入安全领域 几年前,金融安全通常被称为安全领域的 VIP。
中国人民银行高级工程师史其忠曾开玩笑说,以前他去杭州,一家保安公司的总经理都会亲自来迎接。
对于安全人员来说,财务安全是热门商品。
在安全行业,金融安全是“有钱人、金钻贵宾在安全、有钱人”的代名词。
如今,金融安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传统证券公司也不再希望看到金融安全。
对于金融用户来说,传统安全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与史奇忠的沟通过程中,他提到合同要求一年时间完成某安保项目,但前后不一致。
此后三年,银行并未对该项目提出任何意见,只希望该项目最终能够满足银行的需求。
传统安全企业无法做到的事情,人工智能企业能否弥补?某银行一线员工表示:“如果说目前的AI应用,可能只会更加安全。
目前银行在一些地方大量添加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甚至虹膜识别。
”此外,也没有太多变化。
“人工智能机器人:基于助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进入银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媒体甚至称这种机器人的应用会让柜台工作人员失业。
”然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逐渐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地步——它无法取代大堂的客户服务,也无法为用户办理业务。
据某银行一线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银行客户,除了企业金融,都是老年人。
在银行方面,除了存取款之外,金融产品也成为核心业务之一,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柜台人员的角色和数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量:通常一个网点需要3-4名柜台人员。
如今,只需要一名柜台人员。
即别人的业务重点是推广金融产品; 2、心态:对于客户来说,有些货币交易不希望被机器取代,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销售端,用户更喜欢与人面对面。
3、认知:从年龄段来看,老年人对现有技术保持一定的心理抵触,希望自己能够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
年轻人对现有技术保持着信任的态度,只注重处理业务的便利性,即使面对的是机器。
然而,大多数年轻人并不喜欢去银行——手机银行APP已经满足了他们日常的转账和消费需求。
需求不需要银行过度干预。
其次,在财务审计领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问题。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几乎没有错误地审查和传递数据。
但很多情况下具体情况分析需要人为判断后再输出。
深入行业,了解行业。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发符合自己想法的产品。
大多数公司在做研发的时候,并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从行业角度来说,他们不了解行业,无法触及用户的痛点。
由此引起的问题经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