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8月1日 尽管无人工厂被视为智能制造的极致,但实现完全无人工厂仍不常见。
目前的市场模式大多倾向于以降低劳动力比例、“封闭”无人工厂规模的方式来运营。
全自动化生产的愿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即使是为了应对未来的制造业趋势,市场对无人工厂的需求也可能会大幅减少。
相反,它将是一种人机协同工作模式,可以使生产线更加灵活。
无人工厂可行吗?事实上,建设全自动化无人工厂所需的关键技术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无人工厂的最终目标是将人类从生产线上移除,让机器代替人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实现这些愿景的前提是制造商必须确保机器能够比人类做得更好。
知识分子认为,显然目前机器人的智能还无法达到与人类同等的水平。
首先,在功能上缺乏完整的感官能力。
尽管近年来许多制造商在机械臂中集成视觉和力感测,让机器人实现更精准的“眼手协调”,但业界认为触觉感测的发展应该能够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性能。
另一方面,机器人缺乏人类调节环境的能力。
与人类不同,人类可以灵活地适应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和经验法则来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目前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大多是柔性的,但还没有足够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
西门子软件大中华区技术总监陈松英表示,“灵活性”是目前机器人所缺乏的关键要素。
当流程发生意外变化或工厂开始生产新产品时,制造商必须重新设计生产线、配置机器设备或重新培训机器人,并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虽然无人生产线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工作时间。
但相反,生产线越复杂,就越有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错误。
在机器人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之前,将会持续增加行业的投资成本。
欧姆龙智能系统研发中心总经理竹内正表示,事实上,引进机器人需要比想象中更多的人力、时间和资金,工程成本可能达到硬件成本的3至8倍,有时甚至达到20倍。
此外,机器人还需要维护和保养。
一般来说,它们的成本高且缺乏灵活性,而且随着产品周期的缩短,它们的效益往往会降低。
这恰恰与未来主流制造趋势相冲突。
陈松英认为,如果厂家的需求是混线生产,或者是小批量、多样化、柔性化的制造方式,基本上厂家不会选择通过无人工厂进行100%自动化的生产,因为这样会更浪费时间。
比较麻烦而且复杂。
它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成本肯定会更高。
因此,从智能家居业主的角度来看,全自动化生产可能更适合标准化程度高、产线变更频率较低的制造。
虽然过去汽车制造是自动化生产的最佳代表,但其制造模式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例如,戴姆勒、宝马等大型汽车制造商都选择将能够与人类在同一空间工作的协作机器人纳入其生产线。
一方面,可以保持人类在制造现场的灵活作业,保留工作的固有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机器人的比例,让机器代替人类处理危险、肮脏、繁重的任务,让人类和机器在“各有所长”的情况下协同工作。
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关闭工厂中的协作机器人,构建了新型协作机器人,改变了人与机器的交互模式,有效地发挥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独特价值。
因此,市场更加看好“工业5.0”时代的发展,协作机器人将一统天下。
智家了解到,在熄灯工厂使用协作机器人的想法乍一看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一般印象是熄灯工厂不需要照明,因为没有人。
但协作机器可以与人类一起工作,而且两者似乎不可能同时存在。
然而,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傲机器人(UR)正试图颠覆大众对协作机器人的认知。
UR 认为协作机器人的协作价值不应仅限于与人类合作。
协作机器人还价格实惠、灵活易用,也可以应用于关灯的新型工厂。
因此,UR 建议中小型制造商或初创企业针对特定流程引入熄灯自动化,这些流程包括对人类不适合或不安全的环境,例如极高的温度或有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