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基于 miRNA 的液体活检!精准早筛新技术让癌症无处藏身

时间:2024-05-22 12:13:56 科技赋能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4万例,死亡6万人;国内肿瘤诊断数据年增长率约为3%,相当于全国每分钟就有7.2人以上被诊断出患有癌症。

目前,癌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而很少有人知道,日本也是一个癌症流行大国。

自2001年以来,癌症已成为日本人的首要死因。

每两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癌症。

它是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但由于全面的癌症教育和癌症预防措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世界最低的癌症死亡率记录。

在中国,癌症死亡率远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而五年生存率还不到其一半。

除了大家认为的医疗水平整体差距外,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早期癌症筛查还不够普及。

、新检测手段的推出不够及时。

当癌症被发现时,大多数癌症已经处于中晚期。

此时,大多数癌症已经转移。

治疗费用昂贵且存活率极低。

如果我们能够普及早期筛查,积极干预,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拦截癌症的机会。

在中国普及癌症早期筛查难吗?传统的筛查方法有局限性。

目前国内癌症筛查方法主要有影像学X线、多普勒超声、CT、PET-CT、MRI,以及可视内窥镜、基因检测、蛋白标记物等,此外还有小活检组织的病理分析标本。

然而,这些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实体瘤,但作为早期筛查检查相对较晚;基因检测费用昂贵,且受到基因样本库和专业解读水平的限制;蛋白质标志物通常用于肿瘤的预后监测,筛查时会出现很多假阴性或假阳性。

小活检组织标本的癌症病理诊断主要针对肿瘤的存在和类型,但活检具有侵入性,多次活检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因此,寻找非侵入性、定量指标好、重现性强、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早期筛查方法成为研究者努力的目标。

液体活检技术应运而生。

基于其无创检测原理,标本更容易获取,能够反映肿瘤的整体状况,并实现实时监测,使其成为早期癌症筛查的有效“武器”。

基于 miRNA 的检测技术可在早期阶段拦截癌症。

目前,液体活检主要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细胞外囊泡(EV)和微小RNA(miRNA)。

CTC 和 ctDNA 在肿瘤患者中极为罕见,需要高度灵敏的技术来检测它们。

EVs具有抗肿瘤免疫、促进血管生成等功能,但其可分析的标志物相对较少,无法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

miRNA是一类内源性小非编码RNA,广泛表达于动植物细胞中。

它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过程,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miRNA 以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或被包装形成外泌体。

它可以承受反复冻融和极端pH环境,并且比ctDNA更稳定。

可见,miRNA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检查不特异、诊断困难的肿瘤,通过简单抽血检测血液检测对象中特定miRNA的表达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可筛查您是否患有某些肿瘤。

癌样肿瘤可以避免复杂的、侵入性的活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这意味着即使在“无症状”的新生阶段,癌症也可以被检测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更早地拦截它。

在miRNA癌症筛查领域,中国研究人员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周立涵博士和邹瑞阳博士长期从事miRNA与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研究。

该团队最近完成了一项关于 miRNA 检测的多中心研究,其中包括 100 多名胃癌患者和对照受试者。

通过定量血清miRNA表达量并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筛选出12条与胃癌相关的信号通路。

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miRNA,已证实这12种miRNA与胃癌的发生高度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检测血清中这组miRNA的表达,可以实时反映目标个体目前患胃癌的风险,对于早期胃癌的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周立涵博士、邹瑞阳博士及其团队创立的全民早筛技术平台(普及癌症早筛,提前构建健康未来)研发出低成本、高精度的血清miRNA检测试剂,适用于大规模临床应用。

,并将于2020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包括胃癌、肺癌、乳腺癌在内的miRNA癌症早筛检测服务。

此外,普威还在杭州、波士顿、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并与哈佛医学院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开发更多癌症miRNA标志物并致力于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检测技术。

和整合。

通过多中心临床验证,不断优化迭代技术参数和检测产品,为受众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体验——早期拦截癌症。

当越来越多的癌症在萌芽阶段被筛查和消除,当我们发现癌症是“可防可控”时,我相信我们将不再谈论“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