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脱颖而出的可穿戴设备是“自寻死路”还是“悬崖勒马”?

时间:2024-05-22 12:12:27 科技赋能

2018年智能穿戴设备一直很受欢迎,各种产品层出不穷。

有很多手镯和手表。

就连罗永浩也被传要制作智能手表。

然而,回顾这一年,智能设备行业的真实发展情况如何?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可穿戴设备。

今年的智能穿戴产品爆发式增长,但商业化的火爆程度却没有概念那么火爆。

可穿戴产品涵盖谷歌眼镜、娱乐控制、儿童监控、医疗保健、智能家居、智能服装到通讯等领域。

资本正在聚集,技术竞争正在加速。

  1。

全球可穿戴设备技术路径在资本和媒体关注的推动下,智能可穿戴技术已经进入不同领域进行探索。

但从目前全球的技术路径来看,目前智能穿戴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种:一是以三星等传统通信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即基于通信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二是以三星等传统通信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即基于通信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另一个是以耐克为代表的传统运动娱乐公司所走的可穿戴设备之路,是基于定位和运动娱乐的智能可穿戴产品;第三条路径是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基于眼镜的虚拟现实或沉浸式智能可穿戴产品;第四条路径是专注于移动医疗的可穿戴设备路径,以血压、心率、血糖、代谢等监测为主。

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探索,特别是一些垂直领域的探索。

以及不断深化的细分领域。

但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第一、二路径上的可穿戴产品商业化程度较高,但商业化的普及程度距离概念还很远。

  2。

可穿戴行业的火爆并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现象似乎与当年电商行业的火爆有着类似的影子。

除了行业发展趋势因素外,电子商务的火爆还有两个主要因素。

原因:一方面是资本驱动。

除了各类资金的支持外,还有大量煤老板的进入;另一方面是技术工程师的推动。

一些技术工程师希望利用技术优势。

进入。

回顾今天,很少有人成功或生存。

是这个原因吗?我的结论是,一方面,资本对行业的商业化路径不熟悉;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争夺技术,缺乏对商业化需求的了解。

不管是什么原因,总结就是我们对工业商业化路径不熟悉。

如今,智能穿戴行业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来自于这两方面。

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资本投资渠道相对有限,再加上整个移动互联网浪潮、科技巨头的入场以及媒体的关注,这些因素促使部分资本流向可穿戴领域。

器件行业。

这些资本的流向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公开资本市场,主要由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支持,以概念股为主;二是公开资本市场,主要由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支持,以概念股为主;另外一个是VC资本的支持,主要是支持一些创意产业团队,或者一些有想法的团队,主要是针对终端产品的创业理念。

另一方面是受到国家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创业政策的影响。

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呈现饱和趋势和移动互联网趋势,一些创业群体进入了细分领域和垂直市场挖掘。

商业机会。

从目前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和媒体领域的热度来看,结合商业应用的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来看,智能穿戴产品显然已经偏离了商业落地路径。

以谷歌为例。

我一直说,无论谷歌如何收购,其本质都不是为了所谓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而是为了延续其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帝国的地位。

其次,谷歌不断的收购是出于资本和产业探索的需要。

再次以三星为例。

三星就是典型的商业路径依赖的结果。

由于三星在通讯领域的成功,它把这种技术思维直接从手机搬到了手表上,然后加入了一些探索性的功能。

在三星第二代智能手表产品推出之前,我就断定它不会取得很好的商业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以通信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很难摆脱商业决策的路径依赖思维。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无论是怎样的入场和支撑,显然市场表现都未能达到各方的预期。

不仅是投资者和企业家,就连媒体和消费者的热情在两年多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3。

或许是因为可穿戴行业的爆发可谓是一夜之间。

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由消费者需求驱动的,那么可穿戴设备突然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是什么?站在风上。

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观察。

首先是产业发展水平的趋势。

这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演进,以极快的速度从传统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何让虚拟的移动世界更加真实地存在,需要借助可穿戴设备来诠释;第二个方面是4G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可穿戴设备的价值。

这是PC互联网时代。

或者说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很难凸显。

我们不太可能把手表戴在手上,然后把网线拖到后面去跑步;第三个方面是,传统IT产业链正在按照摩尔定律发展,零部件的性能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小型化,这在某些方面正好满足了行业对可穿戴设备小型化的要求;第四个方面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也是国际巨头纷纷斥巨资进军可穿戴设备的原因。

第二是资本层面,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整个国家都不缺钱,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自有企业;第二个方面是资本市场,也就是近期牛市之前的熊市。

大部分徘徊在资本市场的资本发现权重股难以盈利,转而投资趋势行业,提振可穿戴设备行业;第三个方面是整个经济形势下滑,传统产业低迷,房地产投资遭遇困难。

短期获利的投资渠道受阻,促使资本转向寻找趋势行业。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层面的七个因素,可穿戴设备才成为热门话题。

资本、人才、媒体的关注都转向了这个行业,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增长。

  4。

有一个陷阱叫盲目跟风。

虽然可穿戴设备就像是站在风口的猪,但从如今国内企业的表现来看,盲目追随国外的道路是非常危险的。

事情,很容易陷入陷阱。

因为对于很多巨头来说,他们所说的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正想要走的方向。

如今的智能穿戴并不是比拼技术和硬件的时代,而是静下心来思考商业化路径的时代。

面对新的一年,希望资本保持冷静,技术人员保持冷静,企业家更保持冷静。

作为一名工业研究者,我不想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更多的英雄。

智能穿戴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

它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是纯粹的硬件产品,而是人、设备、智能融为一体的产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互联网角度来思考智能穿戴产品,也不能简单地从硬件角度来思考智能穿戴产品。

相反,我们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绑定人们,为人们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只有了解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思考产业化路径时避免迷失或陷入陷阱。

  5。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穿戴设备 回顾近两年可穿戴设备所走过的道路,似乎目前行业内外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都有些有限。

当然,这与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

毕竟这是一个新兴行业。

一方面,从行业探索者本身来看,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认知来看,还处于比较阶段。

模糊阶段。

目前大多数人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之所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环层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国外公司技术路线的影响,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受国外公司技术路线的影响,比如耐克、三星等。

第二,产业商业化过程中,由于产业链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创业者被迫选择从手表环节入手。

事实上,对可穿戴设备的真正理解是,计算机技术小型化之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小型计算机不再局限于人体。

当然,就人体上的可穿戴设备而言,也分为体外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表和手环只是体外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形式。

除了人体可穿戴设备外,还有动物宠物可穿戴设备、花草树木监测可穿戴设备、工业设备可穿戴设备等。

最典型的是GE的工业互联网,其核心技术要素是在工业设备上佩戴可穿戴设备来监控其工作。

不过,国内可穿戴设备在产业领域的起步比国外稍晚一些。

一点。

这些将是今年及以后的关键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定义可穿戴设备,那就是:“连接人与智能设备的关键”。

这也是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等智能硬件的核心区别,在于人与物的数字连接。

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

它也是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或事物的关键。

互联网等行业无法实现的,只有可穿戴设备才能实现。

它不仅是实现数字化的可穿戴设备,更是有效连接物与人的智能钥匙。

  6。

价格和价值之间出现了争议。

当可穿戴设备聚集在手表和手环中时,出现了供应超过需求的泡沫现象。

为什么我会把2020年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定义为“泡沫式供大于求”,是因为从市场实际需求来看,是需求超过供给,而从当前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一种很不寻常的情况。

正常的供给超过需求,所以这种不正常的供需关系就形成了短期的泡沫现象。

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泡沫中竞争的不同参与者通常会采取最直接的价格战方式,或者借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进行盲目颠覆。

其实,这场争议的关键在于,用户购买可穿戴设备后,普遍感觉价格大于价值,总觉得贵。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主要在于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

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定价时考虑的功能、服务、性能等与用户实际使用中存在偏差。

这种错位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这个行业存在巨大问题,有些产品是骗人的。

其实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宣传时,表达可能不准确。

在我看来,决定可穿戴设备价格的因素无外乎三个环节: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增值应用服务+用户的身心体验。

其中,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档次中不会相差太大。

虽然通过产品硬件本身可以获得的利润相对透明且有限,但产品硬件本身决定了产品的水平以及以下两个要素。

价钱。

增值应用服务+用户的身心体验是决定价格的核心部分,也是定价的关键部分。

它也是一个腕带。

微软最新版本的定价有多种。

结果,微软的产品缺货了。

因此,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利润并不是由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决定的,而是由硬件之外的价值决定的。

从目前流行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来看,增值应用服务+用户身心体验仍需开发。

或者可以通俗地理解,硬件本身更注重成本定价,而后两者则是硬件以外的附加值,体现价值。

当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以货币形式表达时,形式就是价格。

当价值要素尚未发挥出来时,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会从关注价值转向关注产品本身的硬件。

当消费者的价格决策转移到产品本身时,消费者就会从硬件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价格。

例如,当我们购买塑料桶时,我们的消费决定是产品本身,而不是产品的价值。

这个时候我们平时的价格衡量是根据塑料原材料的价格来衡量的。

如今,一些消费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昂贵的原因显然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消费者决策的重点还没有从产品本身转向价值点,这很容易造成价格与价值的错位。

因此,在我看来,决定可穿戴设备价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设备本身的硬件,而是硬件所提供的价值。

我们给产品用户的实际使用价值越高,价格就会越高。

产品硬件本身只是价格决策的基本参考。

这些价值环节是可穿戴设备行业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7。

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但无论2018年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商业化有多疲软,或者说未能带来投资者的预期,仍然无法阻止VC们继续关注。

目前,这个领域的聚集者是VC和风险投资。

显然,这些资本并不惧怕失败,但他们之所以不怕死,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这些投资机构通常对趋势行业和爆发力强的行业更感兴趣。

通俗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能给资本带来梦想的行业。

我观察发现,资本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一是它是逐利的。

资本必须获得高回报,追求价值。

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延伸出的另一个原则是,它需要梦想。

资本市场有点类似于赌博游戏,所以我们要有梦想,才能让资本像鼓一样不断地把这个鼓起来。

在这两个原则下,可穿戴设备行业正好契合了资本市场的特点。

在这个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非常流行的时期,我总结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变化之一就是用户粘性。

PC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是按小时计算的。

出差时必须随身携带一台电脑,基本上每天都会在电脑前花费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些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事务。

当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用户粘性又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按小时计算,而是按分钟计算。

而细算起来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时走在大学校园里,我发现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两个相爱的人依然牵着手。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手机。

,每个人都要靠自己,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被占据了。

由此可见,为什么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如此受欢迎?因为它有梦想,以前PC互联网说是以小时为单位,现在却说绑架用户是以分钟为单位,而小时与分钟之间的时间里充满了无限商机。

可穿戴时代,不再是分分钟,而是秒。

将其戴在身上并以秒为单位计算时间粘度。

这给资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赋予互联网产品物理属性,将其变成可以用在我们身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互联网产品。

我认为,这两方面是吸引大规模资本投资的关键要素。

本文作者陈根是智能穿戴行业、智能家居行业、产业变革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