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移动终端巨头纷纷进军可穿戴市场,在方与圆、硬与软、廉价与高端的争论中互相厮杀。
复杂的产品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如今已接近年底,在新型可穿戴领域奋战了一整年的科技巨头们终于收尾,准备冬眠了。
回顾过去,可穿戴设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找到了行业明年可能触及的发展方向。
思考毫无愧疚,让我们一起期待2020年可穿戴设备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吧。
关键词:苹果时尚 Apple Watch是一款被媒体和舆论预热了两年的智能手表,而然后在半年内成功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
Apple Watch向我们充分展现了“苹果光环”魔力的独特之处。
尽管Apple Watch也遇到了与前几代iPhone类似的产能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终于会在明年正式与我们见面。
Apple Watch 虽然Apple Watch保守的外观设计一直饱受争议,但这并没有影响库克将其推向时尚领域的决心。
Apple Watch 与刘雯联手登上时尚杂志并获得 Karl Lagerfeld 的高度赞扬后,苹果公司正在斥巨资聘请奢侈品店店员,为 Apple Watch 的上市造势。
库克极力推动Apple Watch进军时尚界(图片来自Amber.com) 确实,对于智能手表来说,时尚感和科技感同样重要。
但在 Apple Watch 出现之前,很少有厂商意识到这一点。
相信年中还会有更多类似的产品实现科技与时尚的跨界融合,更好地展现可穿戴设备的风采。
HealthKit平台的开放给了用户更多的指导性数据(图片来自福布斯)。
虽然我们不能过早地将Apple Watch定义为2019年智能手表阵营的领导者,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对时尚的渴望。
。
Apple Pay的加入,开辟了移动支付领域的新方向;第三方APP的出现为智能手表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HealthKit平台的开放则给了用户更多指导性的健康数据。
总之,Apple Watch的出现将为行业注入诸多变革元素,为开发者和消费者带来无限可能。
这一切都将在明年2月份一一揭晓。
“摩托”来了。
圆形手表井喷关键词:“Moto” 圆形是一个可能与时尚无关,但却与大众审美密切相关的话题。
纵观年内异军突起的智能手表,只有Moto和LG G Watch R两款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因很简单:在一排排方形手表中,它们独特地采用了圆形表盘设计。
Moto 自从三星Galaxy Gear问世以来,智能手表的外观设计就被限制在四个方向。
虽然我们承认这是由技术水平、研发成本、UI易用性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在这个方形机械手表不再受人关注的时代,智能手表似乎很难仅凭感觉来打动消费者的技术。
拉伸。
方形智能手表未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当三星“无悔”地推出Gear S时,惨淡的销量以及方形表盘不受欢迎的事实让我们猜测,来年会有更多厂商改变做法。
其呈圆形,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然而,无论Moto赢得了多少好评,它仍然有一个“黑幕”缺陷——环境光传感器导致屏幕底部出现黑块。
作为圆形智能手表的先行者,Moto 绝对不会止步于不完整屏幕的产品。
因此,我相信年中我们一定会看到迭代产品的推出。
Moto仍不完美(图片来自arstechnica)我们不知道下一代Moto会被称为“Moto”还是“Moto one”,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内部结构将会有所改进,并且会拥有比Moto外观更有质感的感觉以及完美的圆形屏幕。
考虑到第一代产品美元(约合人民币)价格较低,第二代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提高。
热爱土豪金的Moto明年可能会走模块化定制路线(图片取自亚马逊)。
此外,考虑到Moto在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独特而精致的表带,有传言称下一代产品可能会采用类似于Moto的模块化定制销售模式。
对于摩托消费者来说,“抢购”的市场形势或许会让摩托在下半年隐藏“摩托”。
因此,现阶段我们对于这款产品还是没有抱有太多的期望。
可以使用 IPS。
智能手环将通过电子墨水兴起。
关键词:电池寿命。
IPS E-Ink 如果说今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电池续航无疑是其中最好的。
由于可穿戴设备普遍体积太小,无法容纳大功率锂电池,“一天充电一次”的尴尬使用习惯被从智能手机复制到了可穿戴设备上。
电池寿命已成为一个遗留问题。
纵观市面上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电池容量最高的也只有mAh,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即6整天)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对于硬件规格不高的他们来说,使用低功耗硬件会进一步增加功能限制,降低用户体验。
因此,笔者认为不妨针对设备的屏幕做一些文章。
TFT屏幕已经成为智能手表的主流。
对于屏幕要求相对较高的智能手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VA面板(俗称TFT软屏)。
但对于活跃在智能手机领域多年的IPS面板来说,这项技术尚未在智能手表中普及。
IPS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宽视角和逼真的色彩,还在于其低功耗,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提高智能手表的电池寿命。
2019年可能会采用低功耗IPS面板(图片取自官网)。
那么,对于外观设计需要严格贴合用户手腕的智能手环来说,IPS技术显然不适用。
不过,如果完全放弃屏幕,智能手环将能够减少科技含量,并且更加便宜。
那么,如何才能在取悦消费者的同时提高智能手环的续航呢? E-Ink或将推动智能手环的崛起(图片来自索尼香港) 事实上,Garmin Vivofit和Sony Smart Band Talk的出现给了我们启发:2019年,E-Ink技术,专注于智能手环领域。
电纸书,可能会推动智能手环的兴起。
但对于智能手表来说,E-Ink可能不太适合。
得益于电子墨水屏的可塑性以及待机状态下几乎零功耗,它不仅可以直观地为我们提供运动数据,还可以大大提高智能手环的性能。
电池寿命。
虽然低刷新率是E-Ink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对于功能相对单一的智能手环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用户粘性的强弱是考虑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电池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因素。
虽然IPS和E-Ink技术无法适应所有产品,也无法被所有消费者接受,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
手表手环细分市场迭代周期放缓 关键词:细分市场迭代周期回顾2017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史,有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日益受到关注——智能手表/智能手机虽然腕带过于强调运动追踪功能,但智能手表增加了最初从腕带开始的心率监测,智能手环则增加了时间显示和通知提醒。
这种来回导致两者之间过度重叠。
手表和手链的重叠度太高。
手表和手环的“互补行为”引发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和“优越感”的争论。
缺乏刚需、没有新意的智能手表和多年来变化不大的智能手环,由此打响了一场内忧外患的战争。
新年将至,如何细分手表、手环市场成为重中之重。
在笔者看来,智能手环本身的设计风格就散发着运动感和青春感。
因此,未来一年,智能手环应该增加传感器种类,完善硬件规格,挖掘更深层次的运动功能。
同时,产品尽可能做到轻量化,让用户佩戴时感觉不到重量。
虽然硬件规格提升固然很好,但手环仍需轻量化(图片来自The Verge)。
对于系统更完善、外观更正式或时尚的智能手表,我们可以将重点从运动追踪转移到第三方APP开发和社交功能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运动功能必须完全放弃。
制造商只需要挖掘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努力保持智能手环的差异化。
今年可穿戴设备的迭代速度太快了。
此外,在各大富豪公司的推动下,产品迭代周期过短,也成为今年另一个突出问题。
以三星为例。
今年前后,它推出了四款智能手表:Gear 2、Gear 2 Neo、Gear Live和Gear S。
虽然前三款只是为了打破价格和操作系统,但不到半年的新品发布也让消费者怀疑每一个新产品是否都只是一次不真诚的试水。
圆形表盘虽好,但体积庞大且价格过高(图片来自Engadget)是的,今年一些制造商已经尝试了很多次。
有些人将手表设计从方形改为圆形设计,但由于体积重、价格高而没有人关心;有些巧妙地以独立通话和3G上网为噱头,但由于电池寿命低和可控性差而难以实现,已被消费者放弃。
相信这些厂商在走了弯路之后终于能够反思:频繁迭代肯定不可取。
只有从用户角度出发,专注做好产品,才能顺应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智能服装成为热门话题,虚拟现实推出了消费者版本。
关键词:智能服装、虚拟现实、廉价。
谁说可穿戴设备仅限于手表和手环? 2019年,集运动追踪、动作矫正、时尚元素于一体的智能服装成为行业后起之秀。
无论是拉尔夫·劳伦的智能Polo,还是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智能Bra,这些大牌的加入预示着智能服装在未来一年将发展得更加迅速。
Polo Tech(图片来自Amber.com) 与手表、手环相比,智能服装最大的优势在于针对单项运动的专业性。
其中,有专为网球运动设计的智能衣服,可以监测运动员的生理数据,也有为跑步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智能袜子,可以检测脚落地的力度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ensoria智能袜子(图片来自The Verge) 然而,2018年智能服装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克服,包括传感器的轻量化和隐形性;并进一步优化服装材料和电池寿命。
虽然智能服装无法取代智能手表/手环,但这些完美诠释科技与时尚的跨界产品必将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可穿戴设备。
智能服装的传感器仍然需要轻量化和隐形(图片来自Amber.com)最后,我们来谈谈一直保持“冷酷”态度的扩展(虚拟)现实设备。
当遭受“死刑”审判的谷歌眼镜走上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时,谷歌终于开始意识到定价过高的误区,开始寻求转型。
谷歌眼镜(图片来自爱火网) 这些年来,有关消费者版谷歌眼镜的消息不断传来,但真正的版本却尚未见到。
在谷歌的反省中,我们希望在2020年看到“廉价版”谷歌眼镜的出现。
索尼的“睡眠者”(图片来自IGN) 此外,经过一整年的半封闭研发,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以Oculus VR和索尼为代表的Oculus终于推出了Oculus DK2和Project Morpheus。
今年正式与我们见面。
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一次它不再是工程机,而且还是低价的消费版。
总之,笔者认为,虚拟现实设备终将在2020年走下神坛,享受普通人的亲吻。
可穿戴设备终于迎来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0年4月5日,谷歌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
此后,它专注于扩展现实功能,将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未来设备从??银幕搬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一度拉开了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序幕。
谷歌眼镜(图片来自推酷)2019年9月4日,正当“iWatch”传闻甚嚣尘上时,三星率先发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
Galaxy Gear首次将可穿戴设备推入消费电子领域,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历史上的里程碑。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年”,无论这个时代如何。
它的创造者是你想要的吗? Galaxy Gear这一年,可穿戴设备爆发,行业快速发展。
但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我们仍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危机。
电池寿命限制、功能限制、产品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行业更多思考。
但荆棘过后,我们相信可穿戴设备最终会在明年迎来平坦之路。
在厂商不断转型和用户需求逐渐清晰的双重作用下,各产品线必将以更好的趋势迎合市场,发挥技术应有的创造力。
未来可能会出现柔性电池、投影手环等极客技术(图片来自Amber.com)。
我们或许还猜测,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的柔性电池、投影手环等极客技术也可能会在今年浮出水面。
从水中出来,为行业注入更多变革力量,让“来自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再次距离未来更近。
总而言之,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成型三个阶段之后,可穿戴设备必将迎来鼎盛时期。
当我们憧憬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时,CES悄然向我们走来。
相信一切的猜测和谜团将从那一天起一一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