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三年“专项行动”——《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全力支持智能硬件产业规划,为智能硬件产业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持。
从政策层面深度支持行业健康发展。
本《行动》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的三年实施计划,旨在落实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支撑全行业产品智能化升级和产业技术变革;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制造》计划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包括技术、人才、产业体系等方面的智能创新发展。
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30%,产业规模将超过1亿元,海外专利占比将超过10%。
从艾瑞咨询测算的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数据来看,2017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今年开始,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亿元; 2018年至2018年,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20%。
然而,目前智能硬件行业的现状如何?资本青睐这个行业吗?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否意味着他们对行业有信心,还是只是想“帮忙”?公司自身能否适应行业的升级转型?今年三季度以来,共有13家智能硬件企业融资过亿元,且三个月融资金额较为稳定。
其中,B轮(含B+轮)融资占融资总额的61.5%,A轮(含A+轮)融资占融资总额的30%。
这一数据表明,智能硬件行业依然保持市场热度。
如上图所示,2016年第三季度,超过亿元的融资事件就有10余起。
这可以反映出投资界不仅对智能硬件行业目前的营收状况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对智能硬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融资领域尤其集中在机器人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和无人机应用领域。
短短两年时间,政府不仅对智能硬件产业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还推出了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
这表明其对智能硬件及智能硬件背后的产业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艾瑞分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智能硬件消费市场蕴藏着无限潜力,也能为国民带来划时代的消费品;第二,我国正处于第二次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智能硬件的广泛应用可以显着提升传统工业体系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艾瑞将根据当前智能硬件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行动》文件中提出的行业问题,解读三大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为智能硬件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启示。
现状一:注重薄利,抛弃大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长远发展远景。
今年是智能硬件行业元年。
2014年、2015年两年,产品销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上市初期,能够吸引大量资金。
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初创公司都加入了这场战斗。
就连新品的发布,也始终离不开“智能”二字。
以智能手环为例。
如果你在任何一个电商平台上搜索智能手环,都有数千种类似的产品可供选择。
然而,智能手环市场却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
在数千种产品中,有的功能重复,有的外观雷同,有的甚至难以区分品牌之间的差异化性能。
当市场趋于饱和时,仅开发一两种“智能”产品的企业将无法承受市场激烈价格战的压力。
加之缺乏战略发展的整体理念,很多企业会黯然退出市场。
艾瑞认为,当市场“盈利”时,企业并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而是顺势而为,趁热点入市赚“快钱”。
这是典型的老中国制造思维,不是现在提倡的。
“中国智造”的理念;一旦市场热情消退,企业就会被浪潮淹没。
此外,如果当市场爆发式增长时,企业不制定长期战略部署规划,而仅限于眼前的“小利”,可能难以在行业立足并持续发展。
现状二:炫技、本领难以维持“王国”——不注重核心技术研发,难以适应产品迭代。
从产业链来看,智能硬件的核心在于上游技术,如芯片技术、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以及节能、便捷、协同的多层次综合应用。
如果一个所谓的“智能”产品只是组装几个部件,做出一个过得去的外观,而不是抓住核心价值,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智能硬件公司。
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一样,手机的功能已经饱和,但智能手机作为智能硬件,在性能和内容上都有发展的潜力。
2017年,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6个是中国品牌。
如今,国产品牌“逆袭”国际巨头已不再是神话。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五名占整体市场的61.8%(华为17.5%、OPPO 13.9%;Vivo 11.9%;小米11.7%;苹果6.7%)。
数据显示,国产品牌占据4席。
他们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识别、专利技术的研发、产品独特卖点(USP)的探索以及企业运营和产品性能的全面升级密不可分。
艾瑞认为,智能手机的“逆袭”值得其他智能硬件行业学习。
与其“走老路”,使用市场上常见的技术和产品并寻找代工,弱化维护自己的品牌,不如花更多的成本和时间积累自己的技术,做好供应链品质把控,创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否则,靠这种“中庸之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会越来越困难。
此外,如果企业不主动掌握或开发核心技术,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新技术迭代时竞争对手也会抢占市场份额,生存机会会更低。
现状三:无组织、群龙无首——缺乏行业标准和协议,阻碍行业整体发展。
在争夺行业领先者时,企业都是“王者”,产品之间互不兼容,使用的协议端口也不一致。
整个行业行业碎片化严重。
尽管有企业开发平台、开放平台,但品牌之间的壁垒仍然很高。
从大众消费市场来看,消费者很难维持对某个品牌的忠诚度。
原因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品牌的智能硬件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所有的“智能”需求。
对于互不兼容的智能硬件,消费者的积极性会因更换成本过高或者单独使用成本过高而大大降低。
比如,在智能家居行业,2014年这个概念再次兴起后,2016年底成立了产业联盟,倡导打通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协议端口,错过了近两年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
艾瑞咨询认为,智能硬件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从零部件到整体解决方案,每个环节都可以深度挖掘其商业价值。
想要成为成功的智能硬件品牌,有三个关键因素: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合作,解决相互融合的问题,快速构建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为消费者创造优质的用户体验,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大力推进公司内部创新创造,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面对政策的“助攻”和资本的支持,智能硬件切不可“大而不喜”,稳步发展技术,做好品牌经营,拥抱产业生态,“冲” ”用尽全力《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