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庞大用户群发布的各品牌智能音箱的使用和评测视频一度占领各大短视频网站。
视频中的智能音箱从调侃到脏话,从严肃到调皮。
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这确实引人注目。
借助这些“自来水”,再加上各品牌厂商稀疏的推广和竞争,智能音箱市场迅速形成了巨大的风口,许多尚未进入市场的初创企业和巨头公司都拥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对此的期望。
幻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音箱的发展似乎变得有些不足。
现在更像是一个落伍的网红,失去了粉丝的青睐。
智能音箱市场有很多参与者。
大规模进入市场,实际上是对流量门户的抢地吗?说起国内智能音箱行业的火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行业报告显示,Google Home一季度出货量达1万台,同比增长10%,占智能音箱市场份额的26.5%。
市场份额;亚马逊Echo系列智能音箱出货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3%,占据43.6%的市场份额。
不难看出,谷歌和亚马逊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经高达70%之多,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智能音箱市场的垄断地位。
而且,自从智能音箱问世以来,“双雄竞争”的势头也愈演愈烈。
几乎从不停止。
不过,近期,智能音箱市场的实力玩家逐渐开始增多,市场格局似乎被打破。
至于进入智能音箱市场的国际巨头,不乏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2020年2月,苹果发布了智能音箱Home Pod。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是无论是音质还是其他方面都表现出色。
也深受苹果粉丝的喜爱; 9月,三星在纽约发布Galaxy Note9智能手机的同时,还首次展示了其智能音箱Galaxy Home; 10月,Facebook还发布了一款名为“Portal”的便携式触摸屏。
带屏幕控制的智能音箱。
反观国内市场,各个领域的巨头也纷纷对此进行投入,包括很多大型家电厂商以及很多周边企业,比如海尔、美的、出门问问、喜马拉雅、酷狗等,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50家企业发布智能音箱产品,至少有两家相关硬件公司或技术提供商活跃在市场上。
就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主要热门产品而言,主要由几家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和智能硬件厂商主导。
从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发布时间线来看,2019年,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推出叮咚智能音箱,成为首家试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企业; 2019年7月5日,阿里巴巴推出天猫精灵X1; 7月26日,小米发布AI音箱小爱同学; 11月16日,百度发布首款智能音箱Raven H; 3月27日,小米推出小爱音箱mini; 4月17日,腾讯推出的腾讯听听音箱在京东首发。
5月9日,阿里巴巴推出新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魔方; 5月10日,京东发布叮咚mini2; 6月3日,百度发布小度智能音箱,10月30日、11月1日,华为发布首款AI音箱。
11月1日,百度再次升级小度音箱,发布小度智能音箱Pro……不难看出,国产智能音箱正处于密集销售期,有BAT、京东、小米等各大巨头厂商而华为对于智能音箱的追求也没有减弱。
从市场反馈来看,中国市场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对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影响。
阿里巴巴、小米等国内核心企业已成为影响市场的后起之秀。
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精灵和小米小爱音箱出货量分别突破1万台和60万台,位居全球市场第三和第四位,仅次于谷歌和小米。
亚马逊。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万台和小米万台的出货量保持在第三和第四位,其次是苹果和京东。
百万级的成功,让国内市场获得了智能音箱的入场券。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规模将达3.3亿元。
国内外分析师一致认为,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潜力无限,未来有望赶超美国。
这样的异军突起虽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但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即使对于核心巨头来说,也很难准确预测智能音箱市场的下一步走向。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不少厂商疯狂加入游戏的想法。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
一方面,智能音箱覆盖领域广泛,很容易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单一产品、平台等;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产业链逐渐成熟,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经验门槛,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被迫入局”的厂商,迫于利润和市场布局的压力,不得不全身心投入。
其他人也纷纷进入手机以外的领域,以增加原有用户的粘性。
智能音箱终端。
在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新物种拥有独特的场景地位的背景下,智能音箱被称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流量入口。
占领入口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入口之一就是利用智能音箱进入并占领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
智能家居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自2002年以来,各类智能家居硬件产品不断涌现,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门锁等新奇产品层出不穷。
但说白了,这其中,智能产品的核心无非就是语音交互。
众所周知,语音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在内容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媒介优势。
正如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所说,口头交流不需要使用文字、符号等视觉符号。
信息具有直接表达观点和想法的先天优势,而且更加生动、表现力强。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智能音箱,基本上都宣传自己可以提供音乐、有声读物、百科问答等内容服务,以及信息查询、外卖、购物等互联网服务,以及基于场景的智能家居控制能力。
比如控制窗帘、电视、空调、灯光、冰箱温度等等,听起来科技感十足,感觉就像是《钢铁侠》中“贾维斯”的原型。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联网设备安装在家庭中,智能音箱将成为未来十年物联网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
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果智能音箱未来真的能够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其中蕴含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智能家居的发展尚未成熟,智能音箱才刚刚起步。
想要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中大放异彩,还是很难的。
从价格战到技术难关,智能音箱遭遇“滑铁卢”?在智能音箱百家争鸣的背后,看似很火热,但确实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经历了过去的辉煌之后,他们正在不断消亡。
虽然仍有厂商推出新产品,但对于用户来说,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产品的期待和新鲜感,行业发展的痛点开始一一显现。
从大多数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价格战几乎是每个行业必经的阶段,也是最考验企业活力的阶段。
在团购、打车、视频、直播、共享单车等领域都是如此。
,只有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才有资格谈论利润,智能音箱市场也不例外。
经历了2018年的“百盒大战”场景后,智能音箱新一轮的价格战再次升级。
从目前智能音箱产品的价格下降趋势来看,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从阿里方糖的89元,到京东叮咚mini2的79元、小度智能音箱的79元,智能音箱的价格底线正在被一次次突破,各品牌的低价产品成功带动了智能音箱的价格上涨。
进入战场不到100元。
虽然当尝鲜成本足够低时,确实能够刺激用户购买体验的意愿。
然而,市场价格低廉也给各智能音箱厂商带来了不小的痛苦。
首先,低价意味着利润不断被压缩,导致厂商在遵循低价策略后,没有更多的精力可以集中精力。
在内容质量和技术升级方面,产品质量问题和同质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如果不参与价格战,就会因售价过高、系统智能化不够而流失大量用户,进而陷入既不卖又不学习成长的恶性循环。
百度曾经推出的智能音箱Raven 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先用价格战教育市场的策略短期内确实能起到效果,但低价策略带来的销量并不能带动行业未来的发展。
而是仅仅依靠硬件的萎缩来抢先占领市场。
,也会导致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低成本、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中,逐渐透支用户的期望,这样即使厂商未来推出更完善、更智能的音箱,也很难让他们愿意尝试。
。
这一点从最近推出的叮咚Mini 2就可以看出。
尽管这款产品的首购价低至79元,但并不难找到。
可见,价格战的效果也有限。
。
其中,也不乏一些纯粹“赔钱赚钱”的厂家。
他们花自己的钱参与价格战游戏,却没有降低产品的质量。
虽然看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对于一些资金雄厚的巨头厂商来说,实现这样的目标据说已经足够了。
毕竟,如果你杀死了一个竞争对手,你就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威胁。
至于初期资金损失,早已是常事。
智能音箱行业之所以失宠,既有价格战带来的外力,也有其自身技术困难的内因。
虽然现在的智能音箱都有着漂亮的外观,但其内部功能却基本相同。
他们的本质无非就是把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搬到音箱上。
所谓智能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基本的表现。
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智能音箱似乎都忘记了“音箱”这个词。
他们只继续寻求“智能”的突破,而忽略了音质的提升。
根据用户对音箱的使用情况,从产品过程中的反馈来看,“智能”体验也不尽如人意。
普遍存在远场识别困难、误唤醒率高、连续对话功能不稳定、语义理解能力差等问题。
其中,儿童模式是主打。
智能音箱也因发音不清晰而无法识别儿童,各方面都远远没有达到用户的心理阈值。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弱AI阶段,很多智能、语音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领域。
相比之下,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市场中,快速解决方案的竞争属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或许,在AI技术尚未成熟之前,智能音箱行业就已经变得“酷”了。
高端智能不是玩具。
“贾维斯”能否重生?从以上不难看出,智能音箱市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诸多问题。
如何赢回用户的心,成为各大厂商的当务之急。
只有他们知道表面繁荣的痛苦。
如今智能音箱的窗口期已经过去,各大厂商在语音助手领域和人工智能生态圈的发展如何,将决定谁能在这一波竞争中胜出。
对于企业来说,智能音箱蕴含的最大想象空间依然是“入口”的作用。
就智能家居的入口而言,知名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报告指出,2020年智能家居将成为物联网更进一步的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数量届时连接数将达到1亿。
而作为已部署的物联网设备份额的一部分,智能家居设备将在2020年超越智能手机。
可见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
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行业争相部署的热点。
理想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单个硬件的智能,也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手机APP控制家电。
而是将各品类家电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联互控,通过不同的家居产品为用户提供生活、健康、医疗等方面更完整的体验。
然而,在目前的智能家居系统中,大部分家电设备仍然是相互分离的。
很少见到一个家中所有的家电都是同一品牌的产品。
如果想要智能音箱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就需要与这些产品形成一个封闭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如今,小米、华为、苹果等硬件厂商正在不断朝这个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智能音箱的竞争,而将转变为更多资源的竞争和整合能力的考验。
对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厂商来说,他们也将智能音箱作为流量场景的入口。
业内人士表示,亚马逊最初推出Echo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拓展一个销售渠道。
根本目的是吸引用户购物。
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来说,他们也想通过打通客厅消费应用场景入口来盘活自己的生态资源,寻找手机以外的硬件产品作为智能家居的流量入口。
不难看出,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互联网厂商,推出智能音箱的出发点是什么?未来,智能音箱极有可能转变为客厅交通入口的方向。
不难看出,这将是一个巨大而漫长的过程,只有一步步走下去,才有希望真正占领市场。
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首先突破智能音箱的技术发展,不断提升人机交互中的语音技术和识别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回归声音的本质。
在音质和音乐来源上进行深度布局,用音质吸引和打动用户对音箱的原始需求,真正实现高品质音箱与智能助手的完美融合。
总的来说,智能音箱市场的潜在需求一直存在,而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人机交互的乐趣和通过语音体验的乐趣才是发展的核心。
随着各大厂商的技术不断进步,我们也相信会有不断改进的产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近期,智能音箱激烈竞争的双十一即将到来,各大厂商之间竞争的硝烟或将再次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