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春风骤起以来,智能家居领域的硬件厂商和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历经坎坷,又回到了稳定、从容的发展时期。
不过,大佬们并没有放弃“中控”梦想。
许多智能家居技术平台已经出现,包括 Google Home、Amazon Alexa、Samsung SmartThings、LG SmartThinQ 和 Apple HomeKit。
作为苹果早期被动应对潮流的产品,Apple HomeKit 最近也变得“火爆”。
只是这家最大的智能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始终没有获得行业领先地位,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没有取得与其品牌地位相符的优势。
很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但市场的爆发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不过,仍有一些企业愿意尝试。
例如,方正推出基于HomeKit技术产品的主题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方正智家”,并主打第三方生态联盟平台。
海尔宣布部分空调支持Homekit,艾美特也宣布推出支持Homekit的智能电风扇。
小米正在积极拥抱Homekit。
如今,支持Homekit的智能家居硬件包括Aqara墙壁开关(单通道、双通道)、小米智能插座(Zigbee版)、小米人体传感器、小米门窗传感器、小米温湿度传感器等。
看起来这是 HomeKit 的一个转折点。
毫无疑问,含着金钥匙诞生的HomeKit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
苹果的软件和硬件产品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
同样,HomeKit从一开始就被认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
1、关于安全问题,HomeKit为云计算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既方便又节省资源,但对于智能家居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安全的。
以最敏感的家庭监控摄像头为例。
目前市售的智能终端及其背后的智能家居技术平台大多采用拍摄、上传云端、分发的方式来实现实时监控。
然而,这种操作实际上给了犯罪分子很大的控制权。
在太空中,港口劫持事件屡见不鲜。
HomeKit 使用的方法是在相机和 iPhone 之间创建端到端加密。
云中不会有任何数据。
想要破解两个设备之间的“私密”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即使破解了也是一对一的,这对于黑客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它对我们来说没有“经济价值”。
另外,如果想要远程操作智能家居,用户家里必须有一台iPad(或Apple TV/HomePod)作为集线器,相当于又多了一把锁(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样一来,科幻电影或者对手基本上不可能想象智能家居是集体控制的。
在传统云网络中,随着智能家居的深入,这或许不是一句空话。
2、在体验上,HomeKit继承了苹果产品的基因。
智能家居多年来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不好用”。
它使用户使用起来不高兴和不舒服。
典型症状之一是响应时间慢,并且没有智能家居应有的技术和便利性。
就这一点来说,HomeKit的科技产品可能还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
与Alexa等产品相比,终端厂商的实测数据显示,HomeKit产品具有即时响应、直接响应的更好体验,端到端的操作方式以及苹果一贯的软硬件直接适配带来了更低的延迟。
由此,HomeKit凭借其在安全性和体验上的优势,在国外非常受欢迎。
尤其是Facebook隐私泄露事件之后,互联网产品更加注重隐私。
今年以来,HomeKit与开发者或平台的关系日益密切。
单品方面,AIRBURG推出了全新新风系统NEX-A;智能家居套件厂商绿米基于HomeKit开发了网关、人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浸传感器、门窗传感器、无线照明等一系列终端产品。
;施耐德开发智能开关面板;高端厨具品牌方太推出了智能油烟机等。
苹果HomeKit通过不同的产品逐渐进入与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
平台合作方面,HomeKit与Abode Systems合作推出全新iota一体式安防摄像头和安全网关;甚至与瑞典房地产开发商Trivselhus达成合作,共同打造HomeKit智能家居生态社区,进军ToB领域。
不可否认,相比其他平台,只有同领域最优秀的厂商才有可能成为HomeKit合作伙伴。
对于用户来说,基于HomeKit的智能终端无论从硬件质量还是性能上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不过,这也给HomeKit在生态突破方面带来了一些麻烦。
HomeKit不再只是“光鲜亮丽”,在“政策补丁”之后,它开始有了新的可能性。
由于HomeKit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因此对开发者的要求非常严格。
认证等、研发时间长、成本高一直是过去很多开发者所关心的问题。
HomeKit的固有印象。
设备制造商在使用HomeKit系统之前,必须授权并通过苹果的整套认证程序。
除了硬件之外,甚至还有包装、说明书等详细要求。
因此,长期以来,当其他技术平台声称可以控制XXXX厂商和XXXX终端设备时,HomeKit的数字显然没有可比性。
在智能家居技术平台中,HomeKit 是一个众所周知但遥不可及的存在。
苹果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去年,它开始为HomeKit系统实施“政策补丁”。
某种程度上,它开始放弃硬件层面的硬性要求。
这意味着对于智能终端来说,加入HomeKit变得更加容易,而基于软件的升级方式也让HomeKit生态系统更容易维护和扩展。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盟友推广C端市场,HomeKit产品也出现在了苹果直营店的“黄金”位置。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酷炫高端的产品形象还在,但对于开发者来说,Apple HomeKit 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产品。
过去一年,近百种产品涌现。
此外,原本属于其他智能家居平台的硬件公司,由于门槛较低,也开始将触角伸向HomeKit。
行业原有的存量池已经被HomeKit挖走了,被苹果寄予厚望的HomeKit已经开始显现出新的苗头。
谁能解决HomeKit面临的“跷跷板”效应?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智能家居消费市场,一直被各大智能家居技术平台所觊觎。
除了本土的小米、华为等,亚马逊 Alexa、Google Home 等也纷纷亮相,HomeKit 也不例外。
虽然HomeKit已经摆脱了国外的热度,但其对准入标准的高要求对于正在快速进步的国内组装式智能终端厂商来说,还是显得有点高尚。
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存在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智能家居平台“华强北”的影子再次出现,HomeKit成为更容易被驱逐的“好钱”。
如今的华强北物理环境改善了,但华强北模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物联网领域。
一些所谓的智能家居平台提供所谓的一站式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这些技术大部分也来自BAT。
他们将其从技术矩阵中剥离出来,重新命名,批量复制,然后出售给制造商。
这就形成了华强北特有的智能家居平台现象。
各种廉价、低价、统一的解决方案开始流行,傻子也能做出智能家居。
复制了华强北的繁华岁月。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像HomeKit这样的优质技术解决方案的空间已经被挤出。
不仅如此,HomeKit 还面临着这种场景下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对开发者严格,对用户会更有利。
但对用户不负责任似乎更容易拉拢开发者(例如华强北的一些车型平台就吸引了大量中小厂商的追随者)。
因此,虽然从业者常说“苹果往往比别人出击更晚”,但在国内市场,别人已经征服了市场,以后出击恐怕还得更快。
目前,HomeKit与方正智能家居等第三方生态联盟的合作似乎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对于HomeKit来说,方正智能家居成为了其国内的技术体验前哨站,先连接开发者,再连接用户市场,中间处理技术和业务对接事宜。
对于市场急需拓展的HomeKit来说,它有几个明显的功能:1、通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聚集开发者并提供认证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分组的方式积累和分享开发经验。
例如,方正智能家居一方面提供智能芯片,另一方面建设技术认证测试实验室,进一步降低开发者进入HomeKit的门槛。
2、提供市场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优势和渠道优势,让实体产品更快投放市场,占领更多用户市场。
例如,方正智能家居以智能家居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核心,打造一体化供应链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为用户建设和运营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和智能家居示范社区,可开放HomeKit 和开发人员的大门。
市场提供便利。
3、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延伸HomeKit的ToB思维。
国内主要的第三方生态联盟往往拥有政府、房地产等资源。
例如,方正智能家居已与安徽建设银行、合肥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有利于智能家居产品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市场的推广。
这样一来,HomeKit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跷跷板”困境,在不降低体验和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又保证了足够的生态动能。
B2B2B2C,落地点依然是“C”。
但选择方正智能家居这样的第三方生态联盟,意味着从HomeKit到方正智能家居再到开发者,最后到用户,形成了一条典型的B2B2B2C链条。
这种长链模式的共同点是,虽然B端在做买卖,但每个环节也必须为C端着想。
金融科技技术输出行业之所以能够火爆并快速发展,是因为虽然大部分技术服务是为金融机构等B端用户提供的,但解决方案本身却在为金融C端用户着想。
重要的不是HomeKit、方正智能家居和开发者必须了解C端,而是他们必须在C端理解上达成共识。
这可能需要国外的HomeKit、方正智能家居、以及与用户有一线接触的开发商/制造老板。
一定时间的磨合。
另外,第三方生态联盟本质上是一个中间平台,发现潜在的HomeKit开发者并聚集并帮助他们实现市场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群体供暖模式。
这种联盟具有明显的“飞轮效应”,必须足够“温暖”。
只有聚集足够多的开发者,共享资源,一旦上线,分组的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总之,冷启动时间更长、集群效应更明显,HomeKit仍需要通过第三方生态联盟积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