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不谈续航,找准痛点

时间:2024-05-22 11:39:58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已经两年了,依然处于褒贬不一的境地。

对于一个革命性的新兴产业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对于一项从0到1的新技术,从出现到普及必须经历一段探索和修正的时期,并通过不断的讨论和质疑找到一条准确的路径。

纵观行业发展,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制约可穿戴设备普及的关键因素是电池续航时间不足。

那么电池寿命是否是制约当前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因素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影响因素。

毕竟更长的续航时间为用户减少了充电的麻烦,这总是利大于弊,但这并不是核心因素。

智能手机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体验,传统直板手机以超长的待机和使用时间受到各品牌的追捧。

当时无论是飞利浦、诺基亚还是索尼,都推出了半个月以上不需要充电的机型。

手机方面,这也是传统直板机发展的巅峰时刻。

在这个巅峰时刻,乔布斯推出了一款每天至少需要充电一次,最多一天充电两三次的智能手机。

这对于当时的任何手机来说都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

因为当时大多数手机不充电使用三天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在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其行业表现并不比如今的智能穿戴行业好多少。

续航方面也是如此,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倒退”。

直到今天,大多数智能手机仍然每天充电一次。

为什么用户还愿意接受这种在续航方面极其不讨喜的智能手机呢?首先,整个行业的实际技术状况决定了基于大屏的应用的续航局限性;其次,各方舆论几乎一致以大屏导致耗电的理论“催眠”用户;第三,消费者在选择智能手机时,注意力的焦点成功转移。

当用户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时,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电池寿命带来的不愉快体验,这就导致了充电宝这样的“神器”的奇异延伸。

为了让手机更加美观、精致、舒适,苹果将手机的厚度尽可能地降低到了“极限”,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电池容量。

于是,一些“天才”创新者为了提高苹果手机的电池续航时间,开发出了一些“神奇”宝贝,如下图。

如果乔布斯看到这个,他可能会发疯。

但有很多人在使用它。

只要在淘宝上搜索苹果充电宝,各种奇奇怪怪的配套充电宝就会出来,而且销量也还不错。

据相关统计预测,2018年国内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元,同比增长52.38%。

2018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元,继续以50%的速度增长。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这种“神器”的需求正在呈直线上升趋势发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持有充电宝是不雅的。

很多商务人士甚至会在包里随身携带两三个充电宝。

如果你到写字楼或者大街上看一看,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左手都拿着一个小充电宝。

右手拿着手机和大充电宝,非常喜欢用。

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续航显然是一个严重影响使用体验的致命制约因素,但它已经成功转移到了消费者心目中。

能够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是智能手机抓住了??两个痛点:一是触摸屏使用舒适,二是承载了很多生活应用。

在这两个痛点之下,用户自发地想办法克服续航的难点,想出了这种既不安全也不美观的怪异充电宝产品。

智能手机的产业现状给智能穿戴产业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电池寿命本质上并不是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果我们手上戴着一块手表,每天都需要充电怎么办?谁身边没有一个移动电源?手表充电放电直接拔掉电源线不是很正常吗?此外,随着超大容量电容器、石墨烯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电池续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其实已经接受了目前这款智能设备的电池续航存在缺陷的事实。

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续航能力的不足是宽容的。

那么,假设今天续航问题得到解决,即使一款智能手表能够续航30天,智能手表行业会不会爆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按年计算电池寿命的电子表市场已经随处可见。

FitBit的成功用事实告诉我们,当当前的产业链技术、商业模式、技术人才、消费者意识、行业经验积累等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时,我们需要的是聚焦和细分。

用减法的思想,把能砍掉的功能都砍掉,就像FitBit一样,专注于健身监测产品。

因此,在我看来,目前制约智能穿戴行业的核心问题不是续航,而是痛点。

从智能穿戴设备本身的属性来看,它们必然会成为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控制中心。

但从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无论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人体可穿戴设备,如果想要突破,最重要的是你能否给消费者一个必须使用的理由。

如今的消费者显然没有消费能力,但他们需要一个使用的理由。

一个功能就够了,他们不需要现在的万能功能。

如今,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寿命尤其令人关注。

原因之一是这款智能产品与其他智能产品不同。

可穿戴设备是穿戴在身体上的产品。

潜意识直观的反应是戴上就会,脱下来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对于用户来说,更直接的理解是产品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引发的“矛盾”担忧。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比现在使用智能穿戴更麻烦。

比如,为了看起来漂亮,女性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脸上“画画”,然后晚上回家时使用专门的卸妆水。

去掉这层“油漆”,化妆品会不会因为麻烦而失去市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化妆品市场不仅没有因为“麻烦”而衰退,反而因为它能给女性带来“美丽”,其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那么,对于如今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我们能否告诉消费者一个道理。

比如,戴了,就多活几年,不戴,就早点上天堂;如果戴了,就不会心脏病发作,但如果不戴,就会突然猝死。

即使我告诉女性,如果你使用我的产品,它也会告诉你何时给你的皮肤补水,让你看起来年轻好几年。

如果你不穿我的产品,你就会提前变成黄脸婆;你甚至可以告诉女人,你穿了,我可以告诉你今天的“漆”指数,需要漆多厚等等,只要具备其中一项功能,消费者就不会在意充电是否麻烦,而是会想办法克服电池寿命不足的问题。

因此,与其说续航是制约智能可穿戴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如更直接地理解,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还没有找到用户的“痛点”。

最后一句话:目前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思路需要减法。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打造一款可靠、终极的“战斗机”,而不是“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