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见到黄旺,小米手环销量刚刚破万。
两个月后,小米手环销量破万。
这也是智能穿戴设备新品类中的热门产品。
国王。
黄旺是小米手环的幕后黑手。
年底,他感觉到消费电子行业来了,毅然放弃了中高端平板业务;年初他保持低调,带领公司数百名员工只专注于小米手环这一产品,全力聚焦产品定位、功能、供应链等环节。
例如,小米发现电池续航是用户最大的痛点;来电提醒、手机解锁认证,让手环成为小米手机配件;小米只寻找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代工厂,而不是一味追求国际大厂商。
合作。
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和产品的独特性,加上小米品牌的支持,小米手环一经推出就迅速引爆市场:3个月破百万、2个月破第二个百万、40天第三个百万。
不到30天就突破了第四百万。
6月27日至28日,爆炸产品大会将举办实践课。
互联网创新教练、微创新学院创始人金措道将携手爆品案例导师实力男团、科宝博洛尼董事长蔡明、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旺、创始人刁野钓爷牛腩公司、易袋洗CEO陆文勇为多位创始人组成的爆品俱乐部成员举办了一堂接地气、内幕的爆品公开课。
黄汪在爆品展实践课上首次透露了小米手环畅销产品的五大法则:区分竞品、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找出产品的独特性、做你该做的事以及做产品时不做的事,开放合作。
。
这是黄旺在爆品大会实践课上的演讲摘录: 单品引爆是智能硬件创业的必修课。
小米手环于去年8月16日上市,花了三个半月的时间才卖出第一条。
第二百万的时间缩短为两个月,第三百万只用了40天就卖掉了,第四百万不到一个月就卖掉了。
从此,一个月就不够卖一百万了。
截至今年6月共售出1万台,而且还是单一型号。
一般来说,电子产品在上市后的第三个月会达到顶峰,其百度指数会达到最高值。
之后,会下降到一定程度,并可能持续一段生命周期,最后结束。
小米手环的使用规则是什么?第三个月就达到了第一个高点,首次破万,百度指数也超过了100点。
随后百度指数继续上涨,最高达到0多点,随后又回到0点左右。
现在还在上涨。
除了小米手机之外,小米手环是小米家族其他产品中百度指数最高的产品。
如何让单品爆款,成为智能硬件领域的一大命题。
我认为,要让一款产品爆款,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条件一:硬件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采用最优质的材料、芯片、材料。
、工艺以及基于成本的定价。
刚开始做手环的时候,我们算了一下成本接近80元。
当时全球第一便宜、第二便宜、第三便宜的都卖99,还有和。
到了中国市场就相当于人民币,人民币。
我们面临着定价诱惑。
最接近80的价格定99挡盘,还有20多元的利润可赚。
为什么设置79?当我们完成小批量生产后,在产品功能上,我们不再需要使用世界顶级的芯片和材料。
我们可以用一些国产的优秀材料来代替。
比如三星、诺基亚用的材料也不错。
我们的产业团队告诉我,这个产品售价80元。
如果我们在芯片上省钱,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我们马上就能盈利10元、20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两个问题摆在我们整个核心管理团队面前,最终只能通过价值观来解决。
价值观听起来可能有点假,但却是我们团队过去长时间思考市场后得到的惨痛教训。
比如我们跟小米携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必须这样对待:第一,我们必须使用世界顶级的设备和材料;第二,我们必须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
第二,我们不想要它。
如果我们想做的话,我们就做79,并根据成本来定价。
条件2: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而不是最大的供应商。
制造硬件需要寻找代工厂、电池厂等一系列供应商。
自然,你会想到找一些国际大工厂。
但很容易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将大工厂与创业团队进行匹配。
以小米手环为例。
早期我们是经小米介绍寻找全球一流的代工厂来合作的。
我们当时感觉很好。
他们也拍着胸脯承诺,将以最优秀的团队全力支持我们,并签订了制造协议。
工作了一个多月,心里不踏实,就到生产线去看了一下。
虽然生产线秩序良好,但一旦开会讨论,就面临成本高、供货不及时、良率低等问题。
与配套团队深入沟通后,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厂家派来的顶级团队。
真正的顶尖团队还在忙于为欧美顶级品牌工作,无暇关心我们的初创公司。
后来,我们很快就找到了第二个合作伙伴,而不是寻找大型代工厂。
按理来说,你不知道产品能否上市。
代工厂自然会用最好的资源来和世界上最好的品牌生产合作,而不会用顶尖的产品来和你合作。
所以我们的理念是寻找中型甚至小型供应商进行合作。
在与他们的团队讨论后,我们发现双方可以非常紧密地合作。
他们利用公司最好的资源,最终产品很快实现了低成本和高质量,有效控制了成本并保证了出货量。
我们的原则是绝不寻找与公司规模不匹配的所谓顶级制造商。
这是极其危险的。
条件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有一次,我去小米采购部与财务经理沟通账务、付款等事宜。
然而,在与财务经理会面之前的整整两个小时,双方都没有谈论财务问题。
他们一直在谈论要抓住机会。
关于小米手环软件、功能等产品体验问题,交流后,对方让我发邮件给我,列出刚才详细讨论的所有问题。
我当时就很震惊,不明白一个财务经理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个产品。
回到公司后,我告诉我的团队,不仅研发人员可以提出如何改进产品的建议,每个人,无论是财务人员、行政人员还是营销人员,都有资格为产品提出建议。
作为一个人人都可以使用的产品,越是不懂知识的人,越应该明白产品使用起来是否方便,这样产品才有爆款的潜力。
之后整个团队都疯了,加班吃饭成了产品和技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负责加班的物流阿姨在唠叨产品的新问题。
产品人员的痛苦为小米手环的上市创造了基础条件,因为所有的产品改进点都是普通人发现问题。
如果你做硬件产品,就应该体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精神。
这是产品成功的重要理念。
创建热门产品有一系列规则。
对于小米手环引爆市场,我总结了五个规则:规则一:竞品差异化。
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产品竞争都太激烈了。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你不是最先做的,也不是最有实力的,当然要注重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不是刻意寻找,而是寻找痛点,寻找你还没有解决的最大痛点,并解决它们。
这是你成功的第一条规则。
在我们做腕带之前,世界上第一、第二、第三的腕带最多一周就会没电。
用户只兴致勃勃地买了一个新产品一周,然后没电后就扔在家里,下周还要充电,导致部分用户流失。
这种可穿戴产品会导致用户购买后三个月不再使用。
产品面临失败,更不用说声誉了。
我们发现真实的使用时间是用户的痛点,所以我们允许小米手环在使用一个月后仍然有电量。
用户一开始并不相信,但当他们真正购买产品并使用时,发现它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期。
这不是一个月,而是45天。
甚至有人在网上发帖称该产品将使用3个月至数天,这远远超出了用户的预期。
这种差异就构成了我们的竞争优势。
所以,首先要找差异化,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痛点的差异化。
法则二:做好产品定位。
一开始,我们认为手环不仅仅是用户需要的。
小米手环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问我它是做什么用的。
它不像用户天生就知道移动电源的使用,所以我们想提供这种智能可靠的产品。
在可穿戴品类中找到一个好的定位。
最终我们想到制作手机配件。
小米投资华米,要充分利用资源。
现有资源是小米手机的海量出货量。
去年,小米手机销量突破1万部。
我们用用户基础来拉动手环的销量,所以我们自然会想是否可以像小米耳机、小米移动电源一样,做成手机配件。
如果我们不把它作为配件来推广,用户会认为这个配件是合理的,在推荐给用户时不一定会付费。
所以我们想方设法增加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功能。
第一个是来电振动。
食堂吃饭很吵,手机放在包里就听不到来电。
这是用户常见的痛点,因此我们开发了来电震动功能。
用户数据显示,一半的苹果手机用户购买这款手环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苹果最便宜的配件。
我们还提出了另一个函数。
当小米手机靠近手环时,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屏幕解锁,直接认证解锁。
雷军试用了一周后,有一天,他把手环忘在家里了。
他每天检查手机好几次,并来回输入密码。
结果他一整天都疯了,想叫司机回去拿手链。
我们看到了雷军的这个反馈,相信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用户一定会喜欢这种高粘性的功能,让手环成为手机不可或缺的配件。
不要以为做手机配件就是低端。
找到一个好的定位是成功的关键。
法则三:善于总结,找出产品的独特之处。
由于小米手环是小米手机的去认证工具,人体ID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
小米手环并不是一开始就写下了整个策略,而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产品。
过程中要不断思考。
首先进行差异化,然后进行产品定位,然后抽象出概念并定位在人体ID上。
我们从ID概念延伸而来。
既然它可以作为手机的认证工具,那么它也可以作为其他硬件产品的密钥。
我们自然会想到智能家居产品。
手环成为钥匙的前提是把产品做到最好,打通所有的途径。
。
最近,我们与蓝牙床头灯合作。
用户的痛点是用手机看书时不小心睡着,忘记关灯。
手链是离人最近的东西。
超过75%的用户全天24小时佩戴手环。
手环可以确定用户何时入睡并向床头灯发送信号。
当用户入睡10分钟后背景灯会自动关闭,有效解决忘记台灯的问题。
关的痛点。
我们与美的空调合作,在用户入睡后,通过手环自动调节空调的风量和温度。
由于手环可以连接智能硬件,我们认为手环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身份验证。
考虑到用户通常输入支付密码比较麻烦,我们定位了银行U盾,并立即想到与支付宝钱包合作。
用户购买彩票等小额支付时,只需使用手机蓝牙读取手环,相当于按苹果手机上的按键。
使用同一指纹,即可安全完成支付。
小米手环从小米手机的认证工具,发展到所有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的认证工具,再到大量的第三方软件认证工具。
规则四:做产品有该做的事,也有不该做的事。
回到产品研发、设计和推广,团队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出包罗万象的产品。
一个全面的产品不会带来任何优势。
例如,你浑身都是刀,但没有一把刀是锋利的,这在做产品和营销传播时是一个禁忌。
做一款产品,只需要解决一个痛点,而不是全部。
在做腕带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境,是否需要屏幕,屏幕用来做什么。
我们分析用户需求发现,超过15%的用户使用屏幕来报时,但这并不是所有用户最基本的需求。
小米手环没有按键,这也与产品定位有关。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戴在手上的产品,可以智能告知空调和台灯人体的状态。
它不是绑在手上的智能家居遥控器。
想一想并按下按钮。
理念和定位的差异导致我们对产品功能的选择,以及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
最终将屏幕和实体按键砍掉,采用顶级材质和独立算法,让算法更加精准,将智能控制变成无感控制,而不是让用户按下去。
第五条:开放合作,利用发展机遇。
不要想着自己做所有事情。
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补充他人的优势。
小米手环为何卖到过万元却不够卖?由于百度指数持续走高,不少小米手环合作伙伴发布了新功能。
用户关注后觉得很超值,于是购买了小米手环来体验。
这是大家推波助澜的结果,也是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广这个产品的结果。
你仅仅依靠一家公司甚至小米平台是不够的。
小米手环得益于其与智能家居、支付、运动等诸多天然的联系。
所以后期我们会和各个合作伙伴大规模合作,开放协议和接口,让更大的第三方产品互相推广。
比如我们率先与MIUI合作打造类似的小额免密码支付功能;虽然小米钱包和支付宝钱包是竞争关系,但我们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和支付宝钱包合作,因为互联网公司并不是完全竞争,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机会很多进行合作,共同发挥我们的优势。
同时,我们正在与李宁合作开发智能跑鞋。
一开始,内部有噪音。
和鞋厂合作没有技术含量,利润都给了李宁。
最好植入一个运动模块。
几天后,这个意见被团队否决了。
李宁是一个在运动品类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品牌,对用户运动有着透彻的了解。
其签约运动员数量众多,这并不是中型公司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完全可以放弃利润,一起分享用户和数据。
事实证明,与李宁的合作非常成功。
每到周末,跑步运动都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