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微软手环的情景。
那傻乎乎又厚重的样子着实让我害怕。
当可穿戴硬件普遍追求更流畅、更舒适、能融入生活的设计时,是什么让微软有勇气设计这种有些笨拙的产品呢?直到我把这款手环戴在手上,感受了一下应该更适合欧美人的尺寸和手感,听到同事说,“这款手环基本是用来记录运动和身体数据的,虽然它也有功能推送信息。
” ”,笔者似乎想到了什么。
或许相比于 Android Wear(当时 Apple Watch 尚未推出),Microsoft Band 想要强调其在健康方面的专业性。
这一点从配套的 Microsoft Health(仅由于在信息推送上还没有突破,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充当下一代智能中心,所以专注于功能化和角色定义本身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的故事,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微软手环的销量其实还不错,这款集成了很多功能和技术的设备,确实充分展现了微软自家健康平台的能力,因此受到了不少运动爱好者的青睐。
即使你因为这款手环而不得不购买另一台Windows Phone,Windows Phone也已经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带来良好的体验,用户也可以心甘情愿地买单。
在日益红海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微软一心一意的做法实际上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今年的微软新品发布会上,在智能生活概念越来越普及和深入的当下,微软手环无疑得到了当之无愧的升级。
于是我们看到曲面屏带来了更贴合手形的佩戴体验,不再有“这个傻大个子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的感觉。
更具金属感的造型也让Microsoft Band真正可以作为日常使用的手环。
至于硬件性能的升级,也遵循了其作为微软自家健康平台示范者的一贯定位。
这也是技术行业的杰出表现。
或许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医疗器械级别的智能产品还不确定。
这是笔者在观看发布会时的感想。
就在微软手环功能介绍结束时,我们可以发现微软已经吸引了一堆互联网公司,试图通过跨界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主打信息推送功能的消费者。
关注程度不亚于支撑三大平台。
更突出的是,微软在手环中内置了Uber、Subway、Twitter和星巴克四个应用程序。
我不禁要问微软,这是节目的哪一部分?是什么动摇了微软的重心,或者说微软从来没有想过要“非常专注”地专注于运动测量?从Microsoft Health软件的功能以及Microsoft Band 2在微软硬件设备上的数据传输能力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微软的可穿戴设备仍然以实用性为主。
监控,或者说HoloLens在呈现各方面内容方面的创新,都是基于这个想法。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像XBOX ONE这样的游戏机也在其游戏内容中添加了大量与运动/身体健康相关的内容。
微软的智能健康之旅不会就此止步,也不会轻易退居二线。
不过,既然微软已经相当清楚自己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线,为何还需要与这些巨头合作呢?只能说,微软添加这些功能是受到了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在各自智能生活规划流程中行为的启发。
因此,它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并拼凑了一些可用的合作伙伴。
合作最终可以达到一个没有人输而是团队输的结果,但也仅此而已。
在笔者看来,微软增加智能生活界面功能,相比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方面的Apple Watch,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时间都已经失去了。
尽管新一代的微软手环更适合日常生活中佩戴,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手环是适合智能生活的入口。
基于微软目前对智能健康的整体考虑,可以预见,未来微软的智能设备将结合专业性和易用性,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健康监测和一站式服务,成为智能领域的领导者。
健康。
但微软手环是否真的适合作为智能生活入口,目前还不得而知。
至少从微软腕带的发展轨迹来看,提供健康监测和提醒功能比提供智能生活入口/提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