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腾讯微信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
报告显示,由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组成的微信生态系统具有连接超过12亿微信用户的天然优势,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人的数字技能,促进准确的人才供给和需求。
此次对接为国家稳定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微信创造就业机会1万个,其中直接就业机会1万个,同比增长16%。
今年以来,面对COVID-19疫情的影响,微信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凭借丰富完整的生态能力和数字化工具,在稳企稳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民数字化就业时代已经到来。
小程序日活超4亿,创造就业“最强动力”。
微信作为数字经济的代表,以其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并稳定了大量就业岗位。
预计2018年微信将带动1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就业机会1万个,同比增长16%,2018年以来年均增长率22%,间接就业机会1万个。
微信就业生态总体呈现三个新趋势:就业生态正在从数字化岗位向岗位数字化转变——微信生态不仅催生了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的服务运营、开发、设计和维护。
支付等新行业岗位的同时,还不断推动传统行业线上线下融合,新增大量数字化运营岗位,推动各行业从“数字化岗位”向“数字化岗位”转变。
全民数字化就业时代已经到来。
从稳定的雇佣关系到按需灵活的用工方式,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让劳动者快速对接供需。
微信支付让人们便捷地获得劳动报酬,促进微信就业从“公司+员工”的就业形式转向“平台+自由职业者”的按需组合形式。
此外,灵活的就业模式、丰富的就业渠道、低就业门槛也是微信平台就业的特点。
微信为农民工提供了求职端多种工作选择,增加了就业机会。
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微信将成为数字化就业的标准——随着微信全平台生态能力的开放,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也将不断深耕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互联互通,为行业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有价值的微信产品“工具箱”。
其中,小程序已成为微信拉动就业的核心引擎。
2018年,小程序日活跃账户数突破4亿,加速向日常生活场景渗透,直接带动就业岗位1万个,同比增长10%。
疫情期间,微信生态打出助力“稳就业”的“组合拳”。
一年来,新冠疫情爆发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数字经济是恢复经济正常运行、保障就业稳定的重要手段。
此次疫情期间,微信生态的数字化能力为抗击疫情、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疫情初期,企业微信免费开放远程协同办公服务,并推出健康报告、内容协作、文件共享等新功能,优化企业复工后的数字化办公环境。
据测算,69.3%的生态主体表示,60%以上的岗位可以通过微信、企业微信进行远程办公。
餐饮、服务、物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也依托企业微信和微信互通实现高效对外服务,线上收入大幅增长。
西贝餐饮公司1月份通过其企业微信账号在线添加了3万多名顾客。
全国多家门店的客户经理每天与超过 90,000 名顾客联系,并提供在线送餐和订餐服务。
线上收入占总收入的10%。
占总收入80%以上;知名服装品牌歌莉娅利用企业微信与客户联系等措施进行线上销售。
10天之内,每天GMV突破一万,最高一天接近一万。
疫情期间,线上业务爆发式增长,也显着增加了小程序直播、远程导购、内容编辑、小程序开发运营等开发运营岗位的需求。
据测算,疫情期间,11.1%的小程序开发者和14.5%的微信服务商新增就业岗位,岗位总数增加59.7万个,有效拉动就业增长。
中国就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中心5月11日宣布,规划新增10个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人员、信息安全测试人员、区块链应用运营人员等。
人员、核酸检测人员、在线学习服务商、社区卫生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员、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人员。
其中,“网络营销员”职业下新增“直播销售员”岗位类别。
疫情期间,各地利用小程序轻量、便捷的特点,为求职者和复工企业“撮合”。
西安航空基地与腾讯云联合打造WE智能制造小程序,短短4天帮助西安航空基地辖区60余家企业解决复工过程中的多个棘手问题。
全国范围内,WE智能制造微信小程序已被11个地区的企业用于复工,覆盖员工超过50万人。
微信生态还为农民工在求职端提供多种工作选择,增加就业机会。
截至2020年4月,微信平台上有0个与就业招聘相关的小程序,日活跃用户数为1万。
其中,每年新增1个,增长34%。
微信不断催生新职业、新工种,有效带动线下和重点群体就业。
通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微信不断降低就业门槛。
整体就业生态更加年轻化,产业链延伸,线上价值带动线下就业。
打破时空限制,解放体力劳动,促进应届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家庭主妇、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加快数字化就业在三四线城市的普及三线城市。
数据显示,年轻人和大学生是微信工作的主力。
55.8%的生态主体一半以上员工年龄在16-29岁之间。
从学历分布来看,55.0%的生态主体一半以上员工具有普通本科学历。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研究生孔元峰独立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实验室管家,为科研人员提供透明的实验室仪器信息平台,提高实验室仪器预约管理效率。
上线6个多月以来,实验室管家小程序已经获得了多所大学的用户,大大超出了孔元峰的预期。
微信就业门槛的不断降低,让以退伍军人、农民工、家庭主妇、残疾人等为代表的重点群体能够快速学习数字技能,投身新经济领域。
此外,微信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就业生态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创业者,生态内女性就业比例达到47.5%。
陕西镇平县推出“协会+微信平台+残疾人”模式,利用微信带动35名重度残疾人共发送便民、服务、广告和商业信息20万余条,累计收入超过60万元,人均月收入10万元以上。
帮助残疾人增收脱贫。
服务商作为微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岗位的“孵化器”。
通过为用户提供开发、运营、设计等多种服务,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微信还通过推出各类服务商扶持计划,不断帮助服务商更好成长。
据调查,2018年,微信生态内的小程序服务商、企业微信服务商、微信支付服务商共创造了1万个就业岗位。
服务全国70万线下商户的武汉立储斯堪贝推出了小程序疫情期间不少商家。
其中一家生鲜超市已通过立出搜百接入到家小程序。
上线后,日均交易量达到3万笔,比之前增长了40%。
此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零售模式也为零售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程序成为商家实施和推广智慧零售的重要手段,带动大量线下交易。
随着新的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就业方式也朝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
2017年微信带动的直接就业机会中,有1万个是兼职工作,占直接就业总量的近60%。
来自广东的吴无泽利用自己的绘画知识创作了一系列表情包。
目前,40套表情包已上架。
最受欢迎的套装下载量已达 1.27 亿次,发送量超过 70 亿次。
随着微信数字工具的不断开放,微信生态中的大量就业岗位可以通过在线办公等形式分布到全国各地,有效带动各地就业,实现就业生态圈的快速下沉。
2018年,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微信公众平台就业占比达43.6%,小程序占比29.8%。
河南南乐县的沈志刚通过自己创建的“怡和购物”小程序,解决了谷四郎村“怎么卖胡萝卜”的问题。
2019年11月9日,府谷吉郎胡萝卜首次在微信小程序后台上线。
仅仅1分39秒,府谷吉郎胡萝卜就被抢购一空。
上线三天,累计销售额突破20万元。
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快进键按下,微信生态内数字化能力的开放也将加速。
以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也将更加普及,也将为数字经济注入更强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