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支付内战,一场只属于中国互联网的战争

时间:2024-05-20 01:23:22 科技赋能

又一年的8月8日,支付宝和微信围绕移动支付展开了明争暗斗。

对于移动支付大战,当两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交手时,全世界似乎都在看好戏。

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屈服,Facebook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国内信用卡系统普及率较低的优势,支付宝几乎在一夜之间将移动购物和移动支付带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随后微信的加入,也因竞争加速了移动支付的整体发展。

这一演进过程使中国的移动支付用户基础和配套设施在全球独一无二。

作为“老将”巨头,Facebook肯定对被对手超越感到不高兴,所以前不久就有了Libra的出现,Facebook也公开默许Libra将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竞争。

从Facebook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移动支付领域为数不多的反超机会之一。

但现在在移动支付最发达的中国,迫使Facebook发币的两家公司在中将移动支付的竞争中逐渐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全球标杆,这场“支付内战”的走向必将影响全球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

移动支付还有增长空间吗?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简单地说,股息正在明显枯竭。

国内C端用户的增量时代基本结束,正在进入存量挖矿和B端竞争阶段。

艾瑞咨询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分布为支付宝53.8%、财付通(含微信支付)39.9%。

支付宝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上风,而微信则占据优势。

其高粘性带来超高的支付次数。

两家公司占据了国内93.7%的市场份额,他们的情况也客观反映了国内移动支付的市场趋势。

在前不久举办的微信支付“88媒体开放日”上,微信再次使用了日均交易额10亿的数据。

这是继财报披露该数据后,微信第二次公开提及该数据。

凭借微信超高的日活跃度和粘性,微信支付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仅次于支付宝的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第一的支付工具。

不过,随着微信自身的用户增长逐渐触及天花板,微信支付在C端用户的激增可能要放缓。

QuestMobile最新半年报显示,今年Q2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少1万。

11.38亿的用户总量已触顶,用户时长等关键数据增速也明显放缓。

这对于刚刚突破11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至少天花板是可见的。

因此,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直军不久前表示:微信支付将不再只追求“KPI”,因为微信明白,作为全民应用,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首先,作为国民应用,在国内拥有无可比拟的统治力,凭借速度和能力很容易收获国内用户;但另一方面,作为本土社交工具,其市场自然也仅限于中国大陆。

,甚至连港澳台都很难……;因此,一旦国内环境的增长达到顶峰,微信本身就没有多少空间了。

另一方面,支付宝由于用户基础尚未饱和,在当前环境下仍保留增长空间。

据QuestMobile的《移动网民习惯变迁报告》显示,今年11月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刚刚突破6.5亿,并且还在保持着5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同样,支付宝的国内用户增长很快就会触及天花板。

幸运的是,与微信相比,支付宝出海的尝试相对成功。

目前拥有超过2亿海外用户。

对于用户来说,很多提前安排好的海外本地钱包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国内移动支付竞争中,微信凭借爆发力赢得了用户争夺。

从长远来看,它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逐步赶上支付宝并占领海外市场。

但无论如何,成长总有一个开始。

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不可能永远依靠新用户来维持增长。

当然,两家公司的重点也都落在了行业整合和场景探索上。

说白了,——B端用户和细分市场。

支付内战,2B和细分两大大战。

根据腾讯最新财报披露的数据,微信支付日均超过10亿笔,其中商业支付占比约50%。

不难推测,10亿微信支付的另一半无疑主要由红包组成。

然而,红包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并不能产生利润,也不能带来商业转型。

同时,为了保证大量红包的正常运行,需要不断投入服务器、运营等成本。

所以,你发的红包越多,你损失的钱就越多。

然而,微信支付却少不了红包的存在。

微信比谁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从去年开始,微信对智慧零售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投入。

在寻求更多线下支付场景的同时,向商户提供微信的数据能力,寻求战略合作,在物流、仓储和收银系统之间介入,开发更多B端客户。

但2B一直是阿里巴巴和支付宝的DNA。

腾讯和微信的优势在于2C产品和用户体验。

如今,由于支付形势的变化,微信不得不开始进军2B服务。

掌握着海量用户画像和用户数据的微信,从数据分析的角度为商家提供“更好的商业理解”服务。

结合七大营销工具,以社交关系和用户数据为核心亮点并提供业务支持,对很多商家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微信在拓展这些服务时,也秉承了微信一贯的平台思维,寻求更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的服务与被服务的2B模式。

另一方面,支付宝自成立以来,逐步构建了围绕信用、理财、保险、安全和风控的基础能力。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用户还是商业伙伴都更多地扮演着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因此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多维度服务体系。

多年的电商积累、中后端管理经验以及可控的物流能力,成为支付宝在2B服务中为商户提供支付以外的附加值时的筹码。

至少短期内,微信依靠合作模式抢占2B服务市场并不容易。

而支付战场的另一边,在细分领域服务场景的争夺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倒在了小程序上。

作为小程序最有力的推动者,微信现在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小程序帮助微信开拓了很多服务场景,也为商家提供了比公众号更好的服务载体。

小程序对于微信来说至关重要。

承载微信的业务能力以及未来转型几乎所有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庆幸的是,张小龙到目前为止已经非常成功了。

作为小程序领域的后来者,支付宝比微信晚近两年才推出小程序。

当时,小程序的热度已经逐渐回归理性,资本也越来越谨慎。

支付宝的起步非常艰难。

庆幸的是,支付宝很快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和形势,凭借自身的优势将小程序聚焦在生活服务和商业上,依靠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结合,完成了快速冷启动,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平台。

可以对微信构成威胁的小程序领域。

甚至在艾瑞咨询和Trustdatad最近发布的多份行业报告中,支付宝小程序在汽车租赁、共享充电宝等细分领域已经超越了市场。

支付宝战场的这两场战斗,双方各有优势,都有各自的变数和机会。

很难说谁有绝对的获胜机会。

但支付大战从来不是支付宝和微信之间的战争,而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世纪之战。

支付大战,到底什么是拼到底?必须承认,移动支付已经发展了八年。

如今的支付大战,竞争的不再是支付本身,而是“支付带来的叠加价值”。

谁与场景、行业结合得更深入,谁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为商户提供更多价值,才是真正的竞争点。

基础设施、技术布局、业务能力,都是这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或许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微信在支付竞争中一直采取模仿他人的策略,并跟进支付宝的战略动作。

,同时依靠自身高粘度、高活性的产品优势保证竞争力。

每当支付宝推出实用的新功能时,微信往往会迅速跟进,包括钱包、借贷、花呗、积分、刷脸支付等,这些都成为双方正面竞争的领域。

不过,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在帮助中国移动支付更快迭代,因为任何新的产品模式都需要在市场上推广,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必然很大。

仅凭一家公司很难使其普及,而一旦占据93.7%市场份额的双寡头公司联手,市场和用户很快就能更快地接受,这将非常有效地推动国内移动支付。

然而,微信一直在模仿。

尽管它艰难地赢得了许多战斗,并习惯于以最“聪明”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但它也隐藏着许多隐患,例如信用、风控、安全等基础设施。

技术投入滞后。

更重要的是,微信在这场竞争中面对的并不是支付宝,而是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包括高德、菜鸟、饿了么、阿里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

去年,星巴克终止了与微信的独家合作,转而使用支付宝。

这是一个教训。

无论微信多么多才多艺,它作为一个平台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能力总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在基于微信的合作模式下,很多能力和合作伙伴之间存在着不可控甚至竞争的关系。

如今,用户不再需要对移动支付进行思想教育,8月8日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已经过了玩流量炒作概念的时候了。

如今中国移动支付已进入深水区,微信需要更快地转变思路,尝试承担更多责任,向业务更深层次发展,而支付宝之前做的脏活累活的价值似乎是吃力不讨好。

慢慢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