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车企关停在即,新能源汽车产能布局对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四分之一,产销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快速洗牌和变革。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深耕中国市场、销量领先的车企准备好迎接变革带来的挑战了吗? 2019年5月11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中华环境保护联合会发布报告《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评选出11家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包括大众(中国)、通用汽车(中国)、丰田(中国)、本田(中国)、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宝马(中国)、比亚迪、长安汽车(自动驾驶)、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广汽汽车(自动驾驶),通过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了这些车企在中国不同新能源汽车渗透场景下面临的市场份额损失。
燃油汽车产能闲置等风险。
报告发现,外资主要车企因新能源汽车产能落后于中国车企,将面临较高的市场份额下滑风险。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车企燃油车产能闲置的风险将更加凸显。
报告呼吁车企尽快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转型越快,越有利于止损。
1、新能源汽车产能布局滞后,外资车企可能无法维持市场份额。
报告整理了车企新能源汽车产能数据发现,在新能源汽车产能布局方面,中国车企整体领先于外资车企。
从绝对数量来看,11家车企中,新能源汽车产能最高的5家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车企;从产能结构来看,中国车企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总产能的比例。
国内车企占比均在30%以上,外资车企占比均在30%以下。
图1:主要汽车厂商新能源汽车产能与传统燃油汽车产能(乘用车)。
在此产能结构下,报告通过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对不同级别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行了预测。
(40%~70%)情景下,车企当年预期市场份额相对于年均市场份额的变化。
报告发现,如果车企保持产能结构不变,到2020年国外主要车企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份额下滑风险,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高,市场份额下滑幅度越大。
图2:主要汽车企业2020年预期市场份额与其年均市场份额相比变化的蒙特卡罗模拟估计结果。
其中,大众(中国)和通用汽车(中国)首当其冲。
到2020年,大众(中国)和通用汽车(中国)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分别超过70%,较2018年平均市场份额下降3至7个百分点和3至6个百分点;本田(中国)大约有80.2%的机会失去2至4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丰田(中国)有89%的机会失去1至3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即使在最保守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0%的情景下,国外各大车企也将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相比之下,比亚迪、长安(自主)、广汽(自主)等中国车企则因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能,实现市场份额增长的可能性更大。
在本次报告研究的车企中,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增长趋势最为明显。
到2020年,比亚迪预期市场份额有90.5%的概率较2020年平均市场份额增长4~5个百分点,长安(自主)和广汽(自主)预期市场份额增长概率均超过80%。
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零碳交通项目负责人包航表示:“在产业变革和碳中和要求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占领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传统燃油汽车企业能否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尽快调整产能结构、停止销售燃油汽车,不仅关系到中国双碳目标和全球1.5度温控目标的实现,也决定了公司未来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
乘用车市场。
” 2、燃油汽车产能闲置风险。
强调燃烧退役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也将不断下降。
对于拥有庞大燃油车产能的车企来说,燃油车产能闲置的风险将凸显。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产能严重过剩。
报告测算,在最保守的新能源渗透率预估情景下,如果车企保持产能结构不变,到2020年,除比亚迪外仍在生产的10家车企平均燃油车产能利用率燃油汽车占比预计为68.9%。
这意味着平均近三分之一的燃油车产能将被闲置。
其中,通用汽车(中国)和大众汽车(中国)的燃油车预计闲置产能最高,分别达到1万辆和1万辆。
产能过剩会减缓公司资产周转速度,降低资本回报率,从而增加债务风险。
“如果车企能够尽快明确退役时间表,迅速将过剩燃油车生产线转为电动化,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燃油车产能闲置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定甚至扩大车企市场份额。
”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零碳交通项目负责人包航表示。
报告指出,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不仅是车企履行碳减排责任的最重要举措,也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报告建议,车企应及早做出年底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承诺,并加快完成新能源转型,以更好应对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