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可以飞越城市上空,不再受堵车之苦。
这样的场景会成为现实吗?人们曾经梦想乘坐“空中出租车”在拥挤的城市街道上空自由飞行,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出行方式。
在这样的未来世界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效率将大大提高,出行体验也将发生质的飞跃。
今天,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离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近年来,eVTOL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
eVTOL全称是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是一种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它使用纯电能,不需要跑道起降,无需飞行员即可实现智能、完全自主飞行。
eVTOL低碳、环保、低噪音、高安全性等特点,使其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城市低空出行的最佳交通工具。
今年和明年被视为 eVTOL 的关键年,将迎来行业的拐点。
目前国内外多家公司正在加紧测试和推进原型机首飞,希望尽快通过监管认证,成为全球首家正式的eVTOL运营商,从而在航空旅行史上写下重要的印记。
科技推动出行变革。
飞机电气化使三维交通成为可能。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三电系统的技术溢出,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发展为飞机电气化提供了基础,使得飞机的分布式动力设计成为可能。
和智能设计成为可能。
新能源技术在航空业的应用将带来比汽车领域更为深刻的革命。
与直升机的集中动力和复杂的机械机构不同,分布式动力可以将动力从一台或两台发动机分配到四个、八个甚至二十个动力系统,使机械机构变得简单。
一方面,它允许飞行器配备更小、更轻的电机,并通过柔性电缆将电能传导到分布在每个旋翼上的驱动电机,省去了很大一部分机械传动装置,降低了机械复杂度。
这使得飞机的制造成本更低,并且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可以大大减少定期检查的频率和维护成本。
另一方面,在飞机上安装更多的电机和旋翼组可以为飞机提供更高的功率冗余,让飞机在部分电机故障或旋翼失速时仍然有足够的动力保证飞行安全。
同时,飞机可以获得更多动力。
小旋翼提供相同的功率,可以让飞行器的操控响应更好,从而实现对飞行器风阻和乘坐品质更好的控制。
同时,正如自新能源汽车发明以来自动驾驶就随之而来一样,基于电气化的飞机智能设计可以让飞机根据当前的飞行环境进行自主飞行,再加上完整的地面CNS系统(通信导航等智能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和智能航线分配系统可以满足未来高密度、高频次的空中交通网络飞行的需求。
同时,通过系统进行自主飞行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错误的风险。
此外,分布式动力带来的更简单的机械结构让eVTOL拥有更低的制造和维护成本,智能化带来的无人驾驶也将节省飞行员的成本,座位将让给乘客,纯电动将取消了航空燃油成本,因此eVTOL相比传统通用航空飞机总体成本更低。
在环保方面,eVTOL由于使用纯电能,未来将实现零碳排放。
而且由于没有燃油发动机,而且旋翼比直升机还要小,所以造成的噪音污染也会较小。
政策鼓励低海拔经济发展。
中国eVTOL产品化元年,除了成熟的技术储备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纷纷行动,提振了国内eVTOL相关企业的信心。
在国家层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表示,在此期间,推动智能通用飞机应用,促进空中交通服务。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科技部下发《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年)》,要求部署新型汽车研发:突破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机与汽车融合汽车和其他技术。
2016年,国家批准湖南、江西、安徽三省为全区低空飞行试点省份。
从地方层面看,去年以来,安徽、深圳、上海等地相继发文,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产业支撑。
今年7月31日,深圳市宝安区出台《深圳市宝安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政策,鼓励企业开展eVTOL起降场等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eVTOL载人应用场景航线、支持电动垂直起降企业申请适航认证,推动电动垂直起降整机研发、制造和运营项目实施,并提供多项数千万元补贴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
同时,还计划于今年10月正式开通全球首条深圳湾区之光至珠海日月北的往返eVTOL航线,将这条原本需要3小时左右车程的航线变成单程行程仅需20分钟。
这将为未来城市通勤模式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6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无人机科学研究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推动无人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无人机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国家积极创新空域供应和使用机制,完善无人机飞行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法规的出台以及多家eVTOL主机厂即将首飞的消息,让外界普遍将2020年定义为“中国eVTOL产品化元年”。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通用航空即将迎来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国产大飞机C的商业化已经成功,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适航、懂安全的飞机设计师,民航局适航审核部门也积累了更多适航审定经验。
最重要的是创始人谢凌表示:“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新能源供应链,即电池、电机和电控,这构成了中国通航在电气化领域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宇峰未来首席执行官 首架国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即将于今年3月首飞。
国内航旅创新公司御风未来飞机M1已完成生产线。
经过近半年的各种地面测试,M1的测试已基本完成,已接近飞行状态。
首趟航班即将安排。
M1是一款20个旋翼的复合材料翼飞机,采用绿色、无污染的纯电能,使飞机更安静、更安全。
5座载人设计可高效飞行数公里,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公里。
未来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及城市间短途航空出行需求,将2至3小时的行车距离缩短至半小时左右。
。
首飞成功后,该机将成为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国产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电气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等三大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
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国产”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动力系统是飞机的“心脏”。
在传统航空领域,动力系统(航空发动机)多年来仅由国外公司提供。
宇峰未来已实现eVTOL涉及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所有电气系统国产化。
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内相关供应链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合航空的国产三电系统。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极具优势,特别是在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方面。
我们利用对航空安全的理解,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研发,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航空安全所需的三电系统使得电动垂直起降行业的核心供应链留在中国。
”宇峰未来首席执行官谢凌表示。
高安全性飞控系统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努力突破的方向之一。
对于飞机的核心“大脑”飞控系统,宇峰未来团队坚持自主研发符合适航标准的国产飞控系统。
一方面保证了eVTOL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在手里。
公司核心团队拥有C级飞控开发经验,对飞控系统安全适航要求有深刻理解,近7年来不断中小型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的实际验证,掌握了设计高安全性飞行控制。
关键技术已形成丰富的仿真工具链。
这些给了团队自主研发适航飞控的勇气和信心,也得到了适航审定部门的鼓励。
最后,在飞机的“骨架”和“皮肤”上,即飞机的机身复合材料上,宇峰未来的飞机采用了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带来更低的经济成本优势,有望在2019年真正实现。
未来。
“适合所有人的空中旅行。
”正是由于长期坚持自主化和本土化,宇峰未来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利用国内供应链完成飞机研发和制造的公司。
有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代表中国eVTOL企业参与全球航空技术竞争。
相信随着以御风未来为代表的eVTOL企业的不断探索以及政府政策的持续鼓励,真正的空中旅行离我们并不遥远。
预计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智能立体交通网络,届时人们的出行体验和效率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