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头条文章,现在分享给大家。
这部具有独特科幻气质的电影并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没有高票房,甚至可能在中国都没有获得声誉,但却是科幻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
也许几十年后,它就会像《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一样永久地载入电影史册。
关于《银翼杀手2049》电影的各个组成部分,我会给出一些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看法(我才艺和知识不多,忘记了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来看看编剧。
1、编剧(故事节奏)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很容易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与传统电影有很大不同。
借用一些网友的抱怨:剧情冗长、松散、主题不明确、没有高潮……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通常好莱坞商业片的前十分钟都是引人注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的那些大片节奏超级快的原因。
演员也很忙碌,要么跑,要么飞。
其中:《碟中谍》、《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都遵守此规则。
我们看一下《银翼杀手2049》的开头:杀手不紧不慢地走进目标家,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被害人回来。
被害人回来后,两人聊了一会儿,杀手也不忘询问锅里炖的是什么……工作结束前,杀手在一棵枯树旁呆了一会儿,摘着菜。
花(连闪回都没有任何提示,令人莫名其妙)……;通常好莱坞商业片都会在半小时左右提出第一个“情节点”,来解释主角在电影中大部分时间要做的事情(或者更确切地说,主角要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一种类型电影永远无法绕过的链接。
《火星救援》主角要“挑战野外生存极限”; 《异形》他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某个星球收集外星生命。
事实上,《银翼杀手2049》并没有偏离这个规则:电影开始大约半小时后,K的老板给他布置了一个新任务:找到克隆人所生的孩子并杀死他或她。
当然,这个任务的魅力是拯救地球或探测外星生命的任务无法比拟的。
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看到这里之后都会三心二意。
更何况,这条侦查和执行命令的故事线很快就被淡化了,随之而来的是主角的自我怀疑和探索,甚至主角和电脑智能人的爱情戏都偏离了执行任务的主线。
这对于侦探片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禁忌。
▲编剧花很多时间谈论K背后的生活状况。
好莱坞商业片通常会在第二个情节点来个180度大转弯:《异形》剧组离开那个诡异的星球后,看着他似乎就出局了危险来临,怪物却突然从宇航员的肚子里钻了出来;哈里森·福特本来应该以侦探的身份调查这起案件,但他却瞬间成为嫌疑人,被警方通缉。
……设置这一切情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故事的节奏,将故事推向最后的高潮。
很少有董事敢轻易违背这一原则。
至于我们的《银翼杀手2049》,当主角K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克隆人的后裔时,走出门后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
自然,警车来了,将他带回派出所接受审问。
。
一切都显得那么冷漠。
显然,导演和编剧有意淡化这一潜在的取悦大众的机会。
与上述变态类型片情节设置相似的场景在《银翼杀手2049》中比比皆是,因此给大众带来了娱乐障碍。
我不想过多阐述这些反商业片中的编剧模式的目的,只是强调一点:如果你想尝试喜欢这部电影,那么传统商业片中的编剧套路就是死路一条。
有人说《银翼杀手2049》剧情马虎,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
只需两个例子就足以证明:一是女BOSS得知K是分身孤儿时,没有废话,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你回去休息几天)+几首音乐提示(低音鼓)足以证明她的性格;另一个是Joey(K的聪明女友)消失前说的“我爱你”。
这句话就被剪掉了,甚至没有看到两个恋人的表情。
如果换成其他畅销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十分钟我不哭就好了! 2.拍摄和剪辑的速度和节奏。
另一件让观众不舒服的事情是,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银翼杀手2049》的镜头移动和剪辑速度从来都不会快,即使有原音乐的节奏。
加速,宽阔的全景下,飞船依然在屏幕上缓慢移动,长镜头是如此优雅;在那些打斗场面中,镜头悠闲地移动,甚至使用固定镜头。
当然,慢并不意味着没有节奏。
就像那些慢摇音乐和博萨诺瓦一样,没有“东巴达巴”并不代表节奏不强。
我清楚地记得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节奏的融合并不是机械地移动头部来跟随速度,而是在一种节奏模式下创造出另一个部分来相互补充。
《银翼杀手2049》中的画面和音乐速度与主题完美融合,第一眼的视觉体验是如此令人陶醉。
3. 电影颜色 如果要问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给了我什么颜色,那肯定是“黑色”。
加上潮湿、血迹、雨水(即使是在房间里,也以阴暗潮湿为主),可以说《银翼杀手》完全是黑的、纯净的。
然而,《银翼杀手2049》 并不是完全黑色。
与前者相比,似乎温暖了许多,而这温暖从何而来?是的,就是那些“黄色”。
在电影视觉中,黄色通常代表希望。
是的,《银翼杀手2049》中的黄色也是希望。
这个希望不仅是K的,还有Rick Deckard(哈里森·福特饰)和Wallai的。
以及他创造的所有克隆人。
然而,这个希望的特别之处在于,导演将其与“毒气”联系在一起。
就像落在K手上的蜜蜂一样。
这种希望就像人类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一样,夹杂着欲望和自我牺牲的代价。
4.电影音乐就音乐本身而言,在《银翼杀手》和《银翼杀手2049》两部电影的原声带中,我肯定更喜欢前者。
Vangelis的创作充满想象力,光是配乐就足以构建一个庞大的科幻世界。
相比之下,汉斯·季默更像是一位学院派的高级音乐技师。
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你找不到任何破绽,但也不会有太多的兴奋。
尤其是像《银翼杀手》这样的肮脏和个人的黑色电影。
但转念一想,电影音乐毕竟不是电影中的主角。
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辅助电影的主题。
从这一点来看,范吉利斯在《银翼杀手》中的音乐表演确实有一种抢风头的感觉(音乐真的很吸引人)。
相反,汉斯·齐默的版本在表达故事上更加简洁和直接。
很多人觉得《银翼杀手2049》中的音乐低音太重,缺乏一些高音。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那个贝斯确实不舒服。
然而,当我第二次观看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对于像 Hans Zimmer 这样在电影配乐行业工作了 30 多年、为无数大片配乐的人来说,他是否意识到低音是太高?你关心这个问题吗?另一方面,如果电影画面可以让人感受到未来的不适(黑暗、潮湿),那么声音不也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导演和音乐制作人故意的吗?只是迎合了电影中的垃圾场、废弃建筑、赌博、烟雾…… 5.瑞恩·高斯林VS哈里森·福特 暂且不谈演技。
来说说两位主角的形象和气质:瑞恩·高斯林身材瘦弱,看起来像个倒霉蛋,一个受气垫,抿起嘴唇的时候感觉像个黑帮(大概是受了《爱乐之城》的影响),充其量,他只是一个失意的小艺术家。
所以,在看《银翼杀手2049》之前,我一直担心他能否超越哈里森·福特。
当然,我的想法是基于哈里森·福特的基准。
我们再看看哈里森·福特:身材高大,身体强壮,不容易欺负。
另外,他天生就有一张侦探脸(受《证人》影响)和一双忧郁又略带叛逆的眼睛。
一句话,他就是“银翼杀手”的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演员,相隔三十年,怎么能唱出这样的场景呢?看完电影,我突然意识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尤其是当瑞恩·高斯林站在桥上看着他的虚拟女友乔伊时。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渺小,一个连自己身份都不知道的低等人的渺小。
他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网络虚拟世界,一个冰冷黑暗的城市空间。
想想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多少像K这样的人在信仰与生存的矛盾中迷失了方向。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没有人比瑞恩·高斯林更适合K这个角色了。
6.影片空间《银翼杀手2049》影片空间当然不限于162分钟内的剧情:首先,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
没有人的结局是明确的,也没有人的未来道路是明确的。
其次,电影中的所有情节都与30年前的电影,甚至与原著的作者紧密相连。
导演甚至为影片拍摄了三部短片作为补充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