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落地

1936年中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时间:2024-02-29 23:19:16 技术落地

1936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在中华大地上,国内外各种力量联合动荡,上演一出好戏。

1936年2月,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宣布将原抗日武装“改编为第一、二、三、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六军、抗日联军游击队。

”据此,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组建了11个军,最终形成了以“南阳(靖宇)、北赵(尚志)、东周(保中)、西黎(昭林)”为核心的抗日局面。

军事指挥部。

鼎盛时期,“东北抗联”发展到三万多人,名声响彻全国。

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解决当时干部缺乏的问题,北方局作出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关押在北京军事反思分局长期英勇斗争的一批党员办妥手续后出狱。

随后,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相继出狱。

1936年10月,薄一波、杨献珍等受北方局派遣抵达山西,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

他们接手了阎锡山创办的“山西救亡同盟会”,并利用这一合法的组织形式,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和教学小组,培养了一大批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力量。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军部抵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 22日,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在姜太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完成长征,红军三大主力部队成功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战争一幅极其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空前的奇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临近年末,发生了一件几乎出乎所有人预料、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大事——西安事变。

当时的中国最高统治者蒋介石因不愿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而被关押。

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从而成功实现了从抗日抗蒋到逼蒋抗蒋的转变日本。

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936年西安事变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事变后,张学良撤出东北,退入山海关。

1933年,山海关、承德相继沦陷。

张学良辞职出国考察。

张学良回国后,蒋介石派他坐镇西安,率东北军与杨虎城的西北军一起镇压共产党。

在与红军的战斗中屡遭失败。

特别是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红军死、伤、俘东北军精锐109师6000余人,伤亡仅800余人。

张学良部队的惨败以及随后与共产党的停战对峙,使得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1936年12月,中国爆发大规模的“十二月九”运动,全国范围内要求结束内战、统一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和西北军首领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发生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并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合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4月9日,周恩来、张学良在延安举行共同抗日救国会谈。

东北军确立了团结共产党抗日的方向,为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