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约有13个传统节日,相关习俗如下: 1、除夕夜(腊月最后一天),北方人的习俗大致相同,比如包饺子、蒸饺子等。
馒头等;而南方的习俗则不同,比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
南方不同地区有很多不同的过年习俗。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年糕的声音像“年糕”,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2、春节(正月初一)人们熬夜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腊肉、看春节联欢晚会(仅近几年可用)。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因元宵节有庆祝、看灯的习俗,民间又称“元宵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祛除百病、舞龙、观灯、舞狮子等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界山”,建庙祭祀介子推,并将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
全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后来就形成了这一天吃冷食和扫墓的习俗。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人们携带酒、食物、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在亲人墓前供奉,然后焚烧纸钱用新土覆盖坟墓。
坟上插一根新的青枝,然后磕头拜拜,吃完酒饭才回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正是春天景色秀丽、草木绿绿的时节,也是人们踏青踏青的好时节。
因此,古人就有清明节踏青,并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6、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起源于兰堂辟邪的巫术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兰花草被用作灵物。
主要习俗有祭神、斋戒、兰花汤沐浴等。
7、端午节(农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拜访各种疾病、佩戴香包。
8、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之夜,妇女们向织女星穿针线乞讨技艺。
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情侣将这一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9、中秋节(农历8月15日) 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准备各种水果和熟食,特别是月饼,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10、重阳节(农历9月9日) 重阳节是人们尊崇长辈、思念父母、渴望团圆的日子。
此外,还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栽茱萸发夹菊、喝重阳酒等习俗。
11、冬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
此后,天气逐渐变冷。
人们害怕祖先的灵魂在阴间会缺衣少衣。
因此,除了食物、香、蜡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品——明仪。
祭祀时,人们向祖先烧明衣,称为“送冷衣”。
后来,有些地方“烧冷衣”的习俗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烧冷衣服,而是“烧行李”。
人们把许多鬼纸封在纸袋里,写上收件人和发件人的名字。
姓名和相应的称谓,这就是所谓的“行李”。
有寒衣之名,却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阴间和人间一样,用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12、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主要是做饭、送礼、品尝腊八粥、庆家庭兴旺。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从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他们忙着杀年猪、做豆腐、做风鱼、腊肉,采购年货。
“过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13、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小年期间的主要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