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当今至少有四五种说法,比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理论;夏至节三代始之说;恶月的避恶日论等。
迄今为止,关于端午节起源影响最广泛的观点是纪念屈原的观点。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说,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因赛艇习俗,将他打伤身亡,于是想方设法用船将他救起。
也有传说,人们经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都被龙吃掉了。
后来屈原怂恿他去救他。
用印楝叶包住米饭,再用彩丝包裹起来,包成后来的粽子。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吃粽子、在门上插艾草或菖蒲辟邪、系长寿线、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消毒、赛龙舟等。
又称“角小米”、“筒粽”。
前者因其形状棱角分明,内有糯米而得名。
后者,顾名思义,很可能是用竹筒里的米饭煮的。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期已十分盛行。
每年端午节和夏至节都吃这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