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落地

《亮剑》第七集,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那么此时的国军在做什么呢?

时间:2024-02-29 10:48:34 技术落地

《亮剑》日军对八路军和国军进行残酷的扫荡。

与此同时,国民军在做什么? 《亮剑》日军对八路军和国军进行残酷的扫荡。

与此同时,国民军在做什么?这是一个悲伤的问题。

《亮剑》第七集就给出了这样一个标题作为时代背景。

显然,这次大扫荡发生在1942年底。

然而,还有另一个明显令人困惑的时间点。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就发生在这之前。

如图所示,这里的时间混乱显然是电视剧组没有认真对待造成的。

《亮剑》作为经典抗战剧,矛盾之处不少,但大多无伤大雅。

庆幸的是,这两件事基本符合史实。

真实历史中,日军进行的大规模扫荡主要针对的是晋东南的129师团(剧中专门派李云龙到晋西北搞乱)。

主要有1939年夏天晋东南的“扫荡”、1940年的百团大战、1942年华北日军的复仇“扫荡”等。

与1940年百团大战的复仇扫荡不同,因为当时发生了著名的关家坳战役,对应剑秀《亮剑》中的李家坡之战。

这次的大扫荡是在1942年。

那么,在小说《亮剑》中,这次大扫荡到底发生了什么?小说第一章讲李家坡之战,第二章讲李家坡之战。

大扫荡开始了。

原句是这样的:到了1941年,中国军队的内耗已经平息,就轮到日军过日子了。

作为日军战略后方的华北地区,显得一片混乱。

脱离正面战场的八路军,不再打算组织一两次正规战斗。

而是碎裂成碎片,消失在广阔的平原和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

主张以主力决战的日军失去了对手,始终处于对手的面前。

在围城中,一向被正规军瞧不起的游击战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

日本华北派遣军无法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于是投入兵力进行五一突袭。

历史上真正的五一扫荡只发生在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

1942年5月1日,日本侵略者集结日伪军5万余人。

在空军的配合下,他们向华北派遣了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警备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残酷的“铁墙围城”式扫荡。

左权将军牺牲发生在1942年5月,但地点不在河北。

,却在山西晋中的辽县(后改名左权县)。

因此,根据小说和历史的记载,大扫荡的时间基本可以定在1942年5月。

冀中军区的“五一”突袭行动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日军在冀中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将冀中军区划分为2600个地区。

冀中军区基本完成。

冀中军区军师、团长众多,共减员16800余人,被杀、逮捕抗日群众5万余人。

冀中军区最强大时控制了22个县,拥有6.3万军队。

最终,只有两万多人撤入晋西北。

就在这个时候,李云龙带着夜壶头来到了晋西北,与丁伟、孔杰组成了铁三角。

而楚云飞只出现在这一章。

当八路军进行空前强大的扫荡时,国军在做什么?先说敌后战场。

用冈村宁二的话说,“我上任时的情况是,我所辖地区对重庆派军队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但我周围几乎到处都是共产党的军事活动”。

也就是说,到1942年,国军敌后根据地基本丧失。

这些基地是怎么丢失的呢?国民党在沦陷区进行游击战争的最盛时期的军队有100万,但不断遭受失败。

先后失去中条山、河北、山东等重要抗日根据地,大批部队投敌充当伪军。

1943年8月以后,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只有大别山等少数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大批向日军投降,沦为伪军。

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50万人,有庞秉勋、孙殿英、孙良成、吴化文等将军50余人。

随着沦陷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投敌,总人数伪军从1941年的35万迅速增加到1943年的80万。

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丧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民党长期搞独裁和腐败。

,使其不得人心,最终被敌后人民抛弃。

第二,国民党军队不懂得搞游击战争。

也非常热衷于从事中央军与地方军的战斗,对日军有着严重的恐惧。

第三,将国民党军队在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确定为防御共产、抗日为次要任务。

就这样,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队在与地方军队、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斗争中被消灭了。

当华北日军于5月1日对冀中军区进行突袭时,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支国民党军队可以直接支援八路军了。

再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成为日军的友军。

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来看,即使国军在华北有部队,也不可能支援八路军。

反而可能会与日军合作,趁机将转过来的冀中军区残部全部消灭。

历史上,抗战时期国军对八路军进行了三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39年春至1940年。

当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和五届六中全会把限制八八作为基本方针。

路军进攻八路军。

例如,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沉鸿烈提出“宁当冒牌,不做红色”、“宁为日本灭亡,也不为共产党灭亡”、“日本能抗拒”等反动口号。

“但共产党人必须打”,制造了“太和惨案、雪野事件、紫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

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不断蚕食陕甘地区。

——宁夏边区,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0年底至1941年1月,其标志性事件是9000余名新四军人员被8万国民党军队围歼,这就是皖南事变。

1943年出现反共高潮,主要原因是二战形势已经明朗,苏联解散了第三国际,此时胡宗南正准备撤回主力抗日,发动对陕北根据地进行九路闪电战。

最终军事计划被泄露,蒋介石遭到国内外一致反对,不得不停下来。

综上所述,在1942年这个时间点上,国军不可能帮助冀中军区进行反扫荡行动,而很可能会配合日军共同进攻冀中军区。

八路军。

好在国军主力远远落后于西南,没有这个机会。

最后来说说今年国军的军事行动。

1942年,美国刚刚对日宣战。

在亚太战场上,日军的实力已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

这时,国民党军一听说美国参战,就开始萌生“等待胜利”的念头,开始收紧前线和后方。

大规模腐败,掠夺人民财富。

2月16日,中国远征军越过国境,进军缅甸对日作战。

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动进攻。

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英美军队作战,从而获得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但事实上,在这次远征中,中国军队始终被英军困住。

唯一的收获就是孙立人的部队撤入印度,组建了新一军和新六军。

今年5月至9月,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进行了以战争为支撑的浙赣战役。

发动浙赣战役的原因很搞笑。

4月,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种飞行中队的16架B25中型轰炸机对日本多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轰炸。

日本天皇非常愤怒,怀疑这些飞机以浙江衢州机场为补给基地。

,对浙江、江西两省进行报复性打击。

也就是说,1942年中国军队打的两次战役实际上都是美国挑起的。

远征军是应美国邀请出战的,浙赣之战是对美国轰炸日本的报复。

可以想象,如果国民党趁英美日德交战之乱,原地踏步,趁机扩张,日军将与国军相安无事。

因此,当日军对华北进行大规模扫荡时,中国军队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支援。

美国已经参战了,所以等待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42年以后,国军基本上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军事史。

1938年,当华北成为“敌后战场”时,该地区有四大中国抗日军队。

除八路军部队外,规模最大的是黄河以北的中条山防区,驻扎着第一战区卫立煌指挥的两个集团军20万兵力;第二个是阎锡山在第二战区的。

晋隋军仍有数万兵力;第三集团是隶属于“冀察游击战区”和“鲁苏战区”的杂牌军。

他们主要是原东北军、西北军的部队,是蒋介石刻意安排的。

日军控制了远离川贵的中部地区。

我们先来说第三个。

1940年,在台儿庄抗击日寇的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秉勋被任命为“河北省主席”,蒋介石亲自接见。

作为一个无名小卒,老庞受宠若惊,但更惊讶的是。

这是蒋介石的密令:“不能出现前门挡狼、后门进虎的情况。

必须把庞氏部队打散,深入河北敌后,镇压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

山东境内的东北军残部也几乎接到了。

相同的命令。

“曲线救国”一词最早出自国民党河北保安司令员张荫武的电报。

其部下柴恩波向日寇投降。

他只好打电话给重庆解释。

理由是“柴恩波虽然表面上向日军投降了,但实际上我只是在等待时机到来罢了”。

将军队投降书写得如此堂堂正正,也令人陶醉。

山东省主席牟仲岩干脆对旅长们说:与其加入八路军,还不如当伪军。

这就是第一国军的真实写照。

第二批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抗战初期损失惨重。

就是《亮剑》以楚云飞的第358团为代表的部队。

逃到晋东南“克南坡”后,阎锡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他曾对亲信发表讲话:“抗战以来,友军某部队的人员数量增加了四倍,而我军某部队的人员数量自抗战以来减少了一半”。

-日本战争。

十个月后,一支友军变成了十六支,一支我军变成了四分之一。

你觉得可怕不可怕?那些知道这一点但还不知道的人都在自杀。

”在蒋介石的影响下,阎锡山有了自己的小打算。

他不想成为汪精卫的二流,晋绥军却从此开始“游而不攻”。

日军也很快察觉到了阎锡山的暧昧态度。

制定了“只打八路军,不打晋绥军”的针对性策略,同时开始实施诱降阎锡山的“小工作”。

此前,由于山西新军的问题,晋绥军已于1939年底与八路军会面,史称“十二月事变”,关系趋于破裂。

关键主力依然是二十万的第一佗中央军。

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晋南的重庆军既然牵制了日军三个师团的兵力,就必须先消灭它,这样才能全面对付中共军”。

这三个师分别是晋城的第36师、运城的第37师、临汾的第41师(豫北还有第35师)。

由于八路军的牵制,日军原本无法对中条山发动大规模作战行动。

但这种情况在1940年底“皖南事变”爆发后发生了变化,鉴于国共两党矛盾激烈,日军决定趁机解决华北问题。

第一军军长筱冢义雄中将(《亮剑》中饰演)决心“集中兵力攻克华北占领区,不惜牺牲日益恶化的治安局势”。

山地防线上的中国军队一举全歼。

”据此,日寇从华中抽调了第11军第33师,从华东抽调了第13军第21师,集结了1941年5月,率领10万大军发动中条山战役,蒋介石也称中条山之战,在“抗战最耻辱的一战”中,卫立皇的20万大军崩溃了。

《亮剑》日军大扫荡是由李云龙团歼灭日军的“战场观察团”发起的而这个所谓的观察组就是冈村宁次首次创建,这说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发生了变化,冈村宁次晋升为上将后,于1941年6月上任。

中城山之战后,舜被调回中国。

随着中央第一集团军的惨败,华北地区的抗日形势进入了最严峻的时期。

第三集团杂牌部队大量投敌。

庞秉勋、孙良成、孙殿英等部队相继沦为伪军。

粗略统计,投敌部队不下四十万人。

晋绥军第二团更是与日军眉来眼去。

阎锡山甚至亲自会见了日本新任第一军军长岩松庆雄中将。

但由于突发情况,未能达成具体协议。

然而,晋绥军与日军的“互不侵犯”局面仍在继续。

就这样,华北三大国军要么战败,要么投降,要么墙倒,让冈村宁次调动日军大部分主力,对八路军和日军发起残酷的扫荡。

抗日根据地。

日军实行的所谓“三广政策”“就是在这个时期,八路军孤军奋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损失。

《亮剑》以第386旅指挥部突围为节点,反映了李云龙、丁伟、孔杰三个团在反扫荡中的巨大损失,深刻揭示了抗战敌后战场最艰难的时期,与华北地区密切相关国军降级与抗战一边倒,尤其是所谓“曲线救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国民党军队抗日史上的一大污点答:在热血经典反战剧《亮剑》中,第七集“反扫荡”的剧情堪称整部《亮剑》中最惨烈的一幕。

面对日寇空前的横扫,包括李云龙独立团在内的八路军各支队伍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独立团的新一团、新二团等部队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之多。

甚至为了保护病重的团长李云龙,独立团警卫连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突围成功后,只剩下团长李云龙和警卫员魏大勇。

战士魏喜奎生前的一句话:“我是独立团的人,活捉人就别想了。

”当时让无数观众落泪……而得知李云龙安全突围后,386旅旅长的叹息更是令人感动。

见证数千名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不屈的骨气:“我们和日本都在消耗过程中承受着,看谁的承受力更大,我们承受得起。

如果再打十年二十年” ,中国仍然是中国。

”我们不能死!”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场反扫荡有那么残酷吗?答案更加残酷。

那是1942年,也就是《亮剑》剧情的背景时代,仅在华北地区,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二发动了数次规模空前的突袭,这一年来,华北各根据地平均遭到日军数万人的连续突袭,平均每个日军士兵每半个月参加一次突袭,1942年“五一突袭”时,日军集结了5万多人,动用坦克、飞机、汽车开道,分为“封锁部队”和“扫荡部队”日军“出兵”,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网捞”式的屠杀,仅在这次突袭中,冀中军民就有五万多人被杀。

除了残酷的屠杀之外,日军还采取了新手段彻底封锁八路军:1942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在报告中自豪地炫耀,他们在华北平原修建了7700座炮台,修筑了11860公里的封锁沟,相当于6倍长。

中国的长城。

就像冷链一样,绞杀着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

看完这一切,你就会明白《亮剑》中第386旅旅长“在消耗中忍”这句话背后的痛苦牺牲。

缺衣缺枪缺粮的八路军战士是如何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呢?在这种“忍”中,饱经磨难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武装不仅“忍”住了64%的日寇,还遭受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战斗。

重生。

到1943年底,华北抗日根据地基本恢复到百团大战前的状况。

就连八路军、新四军也主动出击,将战火烧入日本境内,先后开辟了中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根据地。

熬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那么问题来了,当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时,国军做了什么?这件事确实需要好好谈谈。

首先必须说的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浴血奋战的时候,装备和装备要好得多的国军,也做了很多认真的事情。

1942年至1943年,国民党军队还打了很多战役,如浙赣战役、常德战役、长沙战役、远征军入缅等。

但总体来看,国军比前些年被动得多。

在这个“相持阶段”,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基本一动不动,中国军队也一样。

用蒋介石自己的话说:“现在,在各战区前线的大部分地方,敌人都不能步步扎营,处处设防。

而我军明明知道自己(日军)的弱点和差距,却仍然不敢进攻,摧毁敌人的阵地显然很容易,但他们却没有摧毁他的意思。

”但别以为中国军队之所以“无意”与日军作战,是因为他们没有“斗志”。

说到“防共”,国军的气势非常足。

例如,1942年至1943年,当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国军却保持冷静,在陕甘宁边区部署了数十万精锐部队。

到1943年底,各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逐渐走出困境,国军底气有了。

他们不但没有与日军作战,反而每天在根据地里找麻烦。

1944年1月至3月,发生摩擦73次,让日军哈哈大笑。

当然,国军前线的高级军官们也很忙碌。

比如,各级“精锐高官”都忙得不可开交,国军中“拿配额”的惯用伎俩。

就连蒋介石也奇怪“为什么各师官兵伤亡如此之多,我们却照常收到经费”。

多少普通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攒钱抗战,却被层层“吃掉”。

当然,他们还在忙着做生意。

在许多与日军接壤的前线地区,走私贸易早已成为秘密。

比如,第一战区“抗日名将”唐恩伯指挥的700-800辆卡车中,只有100辆用于作战,其他67百辆?都是用来帮助“上级”发财的。

国军这么“忙”,战斗力怎么还能好呢?当时,许多前线的国家军人都收到了“掺沙的小米”作为口粮。

尤其是在新征入伍的新兵中,营养不良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个“如饥似渴,骨瘦如柴”。

一群“非常忙碌”的高官,怎么能带领一支“瘦弱”的军队去打仗呢?因此,1944年,当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残酷的扫荡,逐渐进入反攻阶段时,正面战场上看似“装备精良”、“斗志昂扬”的国军“来摩擦”,却有一个大惊喜——1944年4月17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连胜的背景下,国军一路丢城丢地盘。

近百万大军被40万日军追打,一场“官跑大战”上演。

“士兵跑得快,士兵跑得比老百姓还快”的闹剧。

八个月时间,丧失20万平方公里土地,造成超过6000万同胞倒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与这场闹剧相比,再次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日本侵略者的“友军”。

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那些“1940年,敌后战场上的国军一度发展到百万人。

然而,国军也有很多缺点,多年来,”像《亮剑》中的楚云飞这样敢于“告诉日本猪知不痛”的国军将领,是绝对少数。

相当多的“敌后国军抗日名将”面对日军的扫荡,从1941年到1943年,竟上演了一出“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闹剧。

投敌的“敌后”人数多达50万,然后他们毫无压力地带领扫荡日军……这一系列丑恶行为至今仍被一些“海外专家”粉饰,他们认为认为当时的国军“太多了”、“打仗难打”,所以这种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面对血腥的八路军、新四军,面对那么多为国捐躯的烈士。

这些“洗白”的理由都是可笑的。

回顾这段历史,当然不是为了争论缺点和向往。

相反,《八路军反扫荡时国民党军队在做什么》可以形象地回答一个问题:看似强大的“国民政府”为何在抗战后很快垮台?国军那两年丑恶行径的背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