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赏菊、爬山、吃重阳糕。
现在大家都比较注重老人的幸福,所以和老人一起过重阳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重阳节是赏秋的最佳时节。
我国南方仍有一些山村保留着“秋阳”的特色。
到乡村领略民俗、观赏秋阳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时尚。
“秋日晒”是典型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业习俗。
居住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形复杂,村里平地很少,只能利用房屋的前后以及自家窗台的屋顶进行晾晒。
或悬挂他们的庄稼。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业习俗。
。
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村民晒庄稼的场景逐渐成为画家和摄影师的创作素材,并创造了“秋日阳光”这个诗意的名字。
2、放纸鸢是南方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重阳节的民间庆祝活动主要以放纸风筝为特点。
光绪《惠州府志》也有记载。
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之外,放纸鸢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
至于人们为什么在重阳节放风筝(风筝),除了天空晴朗、风轻的气候原因外,重阳节期间风筝很容易顺风飞翔。
经文相当有趣。
相传重阳节放纸鸢是为了“解厄运”。
风筝飞得越高、越远,霉运就越会飞走。
更重要的是,必须特意断线才能让风筝消失在天空中。
。
另一种解释是,重阳节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祝福”。
纸风筝飞得越好,祝福就越浓。
放纸鸢的人不仅不能断丝线,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它,因为如果丝线断了,那么“吉祥”、“福气”也会飘向远方。
3、登高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代民间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自然界的节气。
重阳节登“辞青”,对应着古人春天三月的“踏青”。
据文献记载,“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
对于攀登地点没有统一规定。
游览的地方一般分为爬山、爬楼、或者爬平台。
高海拔习俗的起源大致有四个:一是源于古人对山的崇拜;二是源于古人对高山的崇拜;二是源于“上清气、下浊气”的气候;三是源于攀登“词青”;四是来自“桓景登山避祸”的荒诞传说。
在古代,古人崇拜山,形成了“登山祈福”的习俗。
西汉戴胜曰:“山林河谷丘陵,能生云,能引起风雨,能见妖怪,皆谓之神。
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有敬畏和崇拜之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登山祈福”的习俗。
西汉时期,《长安志》含有9月9日进京赏景的记载。
重阳节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背景发生在东汉时期。
相传当时有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术士桓景,认为这一天会发生瘟疫,人们应该离开家园。
4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
蛋糕、五色蛋糕,制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比较随意。
9月9日黎明,人们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叨着祝孩子一切顺利。
高,是古人做九月饼的初衷。
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节(羊)的寓意。
有的甚至在重阳糕上镶嵌嵌花。
一面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和一盏蜡烛灯。
这大概意味着“点灯”、“吃蛋糕”,而不是“登高”。
如今的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都有吃。
软糕称为重阳糕。
5.崇拜海神波塞冬。
重阳节是秋季的一个重大节日。
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特别重视在这一天举行的祭祀海神波塞冬的活动。
6、祭祀祖先。
重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岭南地区至今仍流行重阳节祭祖的传统习俗。
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举行祭祖活动。
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望远,其最根本的功能都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
七、赏菊重阳节历来有赏菊的习俗,故自古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花文化本来是天然花卉,其色彩缤纷的花朵逆霜傲然绽放,形成了赏菊的菊文化。
魏晋三国以来,重阳节聚酒赏菊赋诗已成为时尚。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
。
菊花是长寿之花,被文人墨客誉为临霜坚毅的象征。
8、次庆 古人历来把重阳节和上巳(或清明)视为相应的春秋节。
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的一个节日,如果说重阳节是人们外出游玩的节日的话,那么重阳节大概就是秋寒来袭、人们即将隐居之时的一次秋游仪式。
。
因此,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送别”的习俗。
9、吃宴祈福 重阳节祈福长寿的习俗最早记载于汉代的文学作品中。
《汉书《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戴茱萸,食饵,饮菊花酒,谓人长寿。
” 《荆楚岁时记》说:“9月9日,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野餐。
”隋代杜公瞻注:“九九日筵于何时开始,不详,但自驻宋至宋朝,未曾改变”。
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寿宴和宴席,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期间的大型饮酒宴席活动,实际上是由先秦时期举行的丰收祭祀宴会发展而来的。
如今,一些地方仍流行摆宴敬老、饮酒祈寿的习俗。
10、喝菊花酒:由于菊花的独特性状,菊花已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菊花含有营养成分。
晋代葛洪记载,南阳山人饮用菊花生长的甘谷水,可以延年益寿。
重阳节喝菊花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以消灾祈福。
菊花酒是药酒,味微苦。
饮用后可以使人明目,还有消灾祈福的吉祥意义。
菊花酒自汉代就有。
后来,还有送菊花庆生、采菊酿酒的故事。
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节赠菊花给钟繇(祝他长寿)。
“露水起湿粘怯”这句话就是采菊酿酒的例子。
直至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盛行。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流行的健身饮品。
11、古代盛行佩戴山茱萸的习俗,故又称山茱萸节。
山茱萸是一种可用作中药的水果。
因吴越(今江浙)所产山茱萸品质最佳,故又称吴茱萸。
古人认为,重阳节爬山、栽茱萸可以驱虫、祛湿、风邪。
于是,他们把山茱萸戴在胳膊上,磨碎后装进香囊,有的把它戴在头上。
多为妇女和儿童佩戴,有的地方男子也佩戴。
山茱萸入药,可酿酒以滋补身体、治病。
种植山茱萸、簪菊在唐代已十分普遍。
山茱萸香气浓郁,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除湿、驱风邪等功效。
还可消积食,治疗寒热。
种植山茱萸等古老习俗是登山时驱风避邪的民间行为。
重阳节期间,清气上升,浊气下沉。
人们利用山茱萸等天然药物来调节健康、适应自然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