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落地

德国为何在一战战败后能够迅速发展并发动二战?

时间:2024-02-26 19:35:45 技术落地

,德国作为战败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迅速崛起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归根结底要归功于欧美列强在战后缔结的《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述国家博弈和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如果契约是为了和平,那么惩罚就太重了。

如果是为了克制德国的话,那么处罚就太轻了。

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力量的重新分配,是各国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下的谈判和妥协。

首先,德国虽然在1918年战败,但仍然保留了相当的实力,甚至足以对抗协约国的个别国家。

1913年,法国煤炭年产量为4100万吨,德国为2.79亿吨。

战后的1930年代,法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说到底,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所缔结的《凡尔赛和约》。

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的博弈和谈判最终的结果是,如果契约是为了和平,那么这个惩罚就太重了,如果是为了压制德国,那么这个惩罚就太轻了。

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各国本着“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重新划分权力和谈判妥协。

首先,德国虽然在1918年战败,但仍然保留了相当的实力,甚至足以对抗协约国的个别国家。

1913年,法国年产煤4100万吨,德国年产2.79亿吨。

战后1930年代,法国年产量为4700万吨,而德国为3.51亿吨。

可见,德国此次战败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相反,条约体系打造的一战后欧洲不但没有彻底削弱德国,反而助长了德国人的仇恨。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战后最重要的事情是维持大陆力量平衡,特别是抑制法国,因此不想对德国实施过度制裁。

但法国坚持惩罚其危险邻国。

因此,该条约充满了矛盾。

首先,德国13%的领土被割让,经济重要的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法国,另外一块割让给比利时。

失去所有殖民地。

“没收”德国潜艇、飞机、坦克等大型武器,限制关税,没收海外资产。

但战后赔偿没有具体数额。

尽管条约中的限制看似十分严格,但在具体执行上,英国主导的一方却常常松懈。

最终,德国民众被条约中严厉的领土割让和赔款条约所激怒,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制裁。

因此,法国福煦元帅在战后表示,这只是20年的休战。

“对于银行家来说,战争是个好消息。

因为和平时期各种昂贵的设施和贬值缓慢的物品,在战争期间会瞬间化为乌有。

交战各方将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

到战争结束时,是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巨额战争赔款当然不是德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沃伯所能支付的。

他们也想从国家危机中发大财,所以德国银行家的第一步就是启动通货膨胀绞肉机,快速掠夺德国人民的储蓄,这是人类的第一步。

曾经见证过恶性通货膨胀的威力,从1913年到1918年,战争期间,德国货币发行量增加了8.5倍,而德国马克相对美元仅贬值了50%,从1921年开始,德国央行的发行量货币发行呈现火山喷发趋势。

1921年比1918年增长了5倍,1922年比1921年增长了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长了7253万倍。

从1923年8月开始,价格达到了天文数字。

一块面包或一张邮票的价格高达1000亿马克。

德国工人每天必须支付两次工资,并在一小时内花完。

德国银行家血洗了中产阶级的储蓄,让大批社会主流民众一夜之间沦为赤贫,从而为纳粹日后上台奠定了群众基础,也深深埋下了德国仇恨的种子对于犹太银行家来说。

与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情况相比,德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要严重得多,而下一次更加惨烈的世界大战的所有诱因都在1923年就已到位。

”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德国不仅彻底摆脱了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灾难,而且还迅速从席卷全球的严重衰退中恢复过来。

在承受巨额战争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了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从1939年到2011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用了六年时间!   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1929年还在大衰退的泥潭中挣扎,直到1941年美国才直接参战。

美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根本逆转。

  德国在短短6年内迅速完成了经济复苏和大规模战争准备。

如果没有外部强大的资金援助,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如此巨额的外国资金投入,如果不是为了备战,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很难有合乎逻辑的解释。

  事实上,华尔街是纳粹德国最大的资金来源。

  早在1924年,当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刚刚平息时,华尔街银行家就开始筹划如何帮助德国备战。

道始于1924年1929年的魏斯计划和杨计划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抛开强大的国力基础,我们来谈谈人的因素。

德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崛起应该归功于两个人——俾斯麦早在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初,德国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扩张并与奥地利合并,二是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原德意志诸邦帝国。

国际形势上,俾斯麦作为首相,为了阻止欧洲列强以德国扩张的名义,用武力干涉德国的统一,所以选择了后者,在避免成为德国的附庸后,奥地利开始发展东进并与匈牙利合并,形成奥匈帝国,德国充当仲裁者,调解欧洲国家之间的争端,维护各国的稳定和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奥匈帝国和沙俄的崩溃以及德意志帝国部分领土的肢解,东欧迅速形成了许多新兴国家。

这些国家自成立以来,一直饱受民族问题和领土争端之苦。

不断的冲突无法按照西欧列强的理想起到限制德俄扩张的作用。

相反,它成为了这两个国家扩张的真空区和筹码。

尤其是德国,由于俄国革命和20世纪初无休止的内战,法国奉行防御性军事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1923年,施特雷泽曼出任德国总理。

随后几年,他用高超的政治技巧解决了鲁尔区危机,并随后担任外交部长。

他逐渐缓和了德国与其他大国,特别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他接任总理的第二年,就与美国财长道斯推出了著名的“道斯计划”,不仅减少了德国每年的赔款额度,更重要的是德美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给欧洲邻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德国带来了非常有利的经济环境。

与美国关系稳定后,施特雷泽曼开始与英、法、苏等国打交道,尤其是法国。

改善与法国的关系是最困难的一步,但却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他认为,只有深入构建德法新型关系,才能为德国找到一条和平之路。

其崛起之路也为欧洲找到了真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出路。

1925年,英、法、德外长举行三边会谈,三国初步达成协议,德国永久放弃对阿尔萨斯-洛林的领土要求,英、法永久承认德国西部边境;英法首先让德国恢复了国际政治领域的大国地位。

更重要的是,它使德国能够有序地实施其重整军备计划。

虽然与英国和法国的关系最初有所改善,但施特雷泽曼的目光却落在了东部新成立的苏联身上。

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因素,西方国家对苏联极为排斥,对其扩张深感恐惧。

泽曼明白这一点,慢慢地将与苏联的温和合作变成了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谈判的筹码。

1925年10月,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经济条约,包括经济、居住、法律保护、铁路、商业仲裁和工业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协定。

当月,英、法、德等七国签署了《洛迦诺公约》,让德国有机会重返国联,而无需承担共同对付苏联的负担。

1926年4月24日,苏联和德国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友好中立条约,进一步增强了与英法的谈判筹码。

同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担任国联理事会第六个常任理事国。

1929年,德美两国共同制定了“杨格计划”,再次修改了赔款时间表,进一步深化了德美之间的多方面合作。

同年,施特雷泽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开始讨论新欧盟的计划,并概述了该计划的愿景。

至此,德国已经彻底摆脱了一战后被动不利的国际困境,经济逐渐复苏,军备也日益恢复。

德国如果继续走施特雷泽曼的道路,无疑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然而,德国的激进团体,包括媒体、政客和日益焦躁的公众,开始联合起来反对他。

承受巨大压力的施特雷泽曼被迫下台,于1929年10月3日去世。

施特雷泽曼去世后,希特勒开始走上政坛。

希特勒上台后,继承了施特雷泽曼的外交遗产,主张以和平扩张的方式实现德国的和平崛起。

他的根本意图是实现德奥合并,直指捷克斯洛伐克,收复东普鲁士,打通但泽走廊;将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国家发展为奴隶国家;与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联常任理事国结盟,制衡美国、法国、苏联。

接下来的几年里,希特勒除了与英国结盟、收复东普鲁士之外,基本上实现了他的所有目标。

除了希腊南斯拉夫是通过武力征服外,其他国家都是通过巧妙的外交斡旋而实现的。

他知道,如果想彻底实现德国西部的稳定,就不能忽视与英国的联盟。

经过多次努力,英国和德国签署了海上联盟。

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也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陆军实力。

德国因此实现了自俾斯麦以来所有政府的梦想。

英国的“东移战略”源于德国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对抗苏联,并与意大利和日本结盟。

此时的法国面对英国的暧昧和德国的紧迫压力,无奈寻求苏联和德国的支持。

1936年2月27日,苏联和法国签署双边互助条约,规定如果任何一个国家遭遇另一个国家的野蛮入侵,另一个国家将全力支持。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武装力量在3月7日上午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在国内受到热烈掌声,但却没有引发大国的反击。

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德国也许真的能够实现和平崛起,希特勒也可能成为继俾斯麦、施特雷泽曼之后最伟大的德国战略家。

纵观德国一战后的发展,理性地讲,德国是最不应该发动二战的国家。

不幸的是,希特勒是一位天才战术家,但却是一位糟糕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