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款产品,上线6年,积累了1亿多用户。后来被腾讯以5000万亿美元现金收购,折合人民币3.5亿多。就在六月的最后一天深夜,这款产品正式宣布停止运营。产品名称为“VUE”,准确的说应该叫“VUEVLOG”。它是一款以视频拍摄和编辑工具起家的Vlog社区产品。第一次使用VUE是2019年去欧洲拍视频的时候。当时它有两个特点吸引我,一是方便的拍摄和剪辑,二是丰富的滤镜和模板。除了工具属性,这款产品后来转型为Vlog社区,积累了众多忠实用户。没想到,不到三年,产品就这么黄了,还抱着鹅厂的大腿。官方停产公告中解释了停产原因:项目组战略计划调整。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公关语气,并没有直接说出真正的原因,而是给出了答案。根据官方计划,新用户注册、会员充值等相关功能将于7月1日午夜停止,但老用户仍可登录、浏览和备份视频。到10月1日午夜,所有用户数据将被删除,产品将下线。至于产品下线的真正原因,我觉得跟商业模式有关系。说白了就是赚钱的同时成本高。我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拥有大量用户却没有盈利的产品会是悲剧。你看,VUE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现在连大厂都过得很艰难。降本增效是主旋律,成本型业务相继关停扭亏为盈,VUE只是牺牲品。要了解VUE的产品定位和特点,还得从它的内容属性说起。VUE的视频社区内容既不是长视频也不是短视频,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Vlog形式。这种视频内容是非常尴尬的存在。内容的深度和连贯性比不上长视频,趣味性和内容量比不上短视频。对于Vlog来说,大多是美食、旅行、生活记录等内容,看似千篇一律,没有短视频的丰富。从商业模式来看,长视频可以通过内容粘性带来会员和广告收益,短视频可以通过直播、电商和广告构建盈利方式。虽然Vlog也可以通过会员和广告变现,但竞品的降维打击让他们难以招架。抖音推出了自己的拍摄剪辑工具“Silhouette”,直接打了一张免费牌。不仅在体验上实现了超越,更直击对手的商业模式。对于广告主来说,同样的预算,宁愿投在曝光效率更高的短视频上,所以Vlog的处境非常尴尬。VUE是2016年出来的。同样,抖音也是那年才刚刚上线。在抖音流行之前,VUE利用自身的工具属性占据了一批用户,包括改造的Vlog社区,也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直到抖音反击,VUE才没有退路。虽然鹅厂在2020年花大价钱收购了VUE,目的显然是为了屏蔽其他短视频产品,但效果并不好。VUE的生存空间在字面上被挤压,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降本增效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产品的命运,有时候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VUE拥有一批忠实用户。我看到很多铁杆粉丝在微博评论中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没办法,在生意面前,感情只好靠边站。也许有人会问,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首先,一款产品获得用户认可和市场的前提必须是创造独特的用户价值。VUE早期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在工具属性上,其出色的体验确实比同类竞品好很多。这种体验上的差异就是用户价值增量。其次,单一的工具产品不足以构建产品护城河。从工具到社区或社交的转变是很多产品都会探索的路径。如果是靠经验取胜的产品,那么这种护城河并不深。说白了,竞品可以通过抄袭和超越直接获得优势。此外,纯工具产品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一种单向关系,而社区或社交产品则可以在用户之间建立网络效应。从商业价值来看,后者要大得多。第三,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设计与技术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与创新的竞争。VUE的失败不全是因为其他产品采用了免费模式,更重要的是VUE本身的产品定位有问题。当竞争对手以“短、平、快+自由”的模式正面竞争时,其实大家已经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战斗了。VUE只是一个缩影,代表着不断迭代的产品进化史,同时在产品发展史中烙印着自己的轨迹。当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产品离开我们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产品不易,但可行,值得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