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Web前端 > CSS

所有关于天气的问题都可以在海洋中得到解答

时间:2023-03-31 13:41:36 CSS

记得点击蓝色字母关注我们哦!今天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海洋和天气属于同一个共同领域,两者之间的对话不断。英国著名作家西蒙·温彻斯特在其代表作《大西洋的故事》中写道,人类因为容易获得食物,选择了在海边扎根、建立文明,对海洋的探索也由此展开。当时的人类可能没有想到,海洋不仅提供了食物和距离,还是大多数天气现象的孵化器,也决定了全球的生态格局。随风而行的洋流和水汽,连同陆地上的山谷,塑造了各地不同的地貌——那里或成为肥沃的田野,或成为牛羊成群的牧场,或成为人烟稀少的沙漠。可以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最直接的调节者。甚至可以说,一切关于天气的问题,都可以在海洋中得到解答。一个例子是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秘鲁沿海的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增加,进而影响环流,从而改变热带降雨,进而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流形式,其中EL负责海洋部分,SO负责大气部分。因此,气象学家通常将它们统称为ENSO现象。对我国来说,厄尔尼诺很容易导致南方暴雨洪涝,北方高温干旱。我国近百年来的特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的长江中下游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次年。从历史上看,比如划定我国农耕文明疆界的长城,也是按照海洋确定的400毫米降雨量线建造的。航海帮助人类征服了宇宙,同时催生了气象学的发展。《气象学》中提到笛卡尔:在大航海时代,风暴学说、风压定律、最早的气象观测都来自大海。借助有限的观测资料,绘制海平面气压、风和温度图,然后进行天气预报,简单了解天气。今天,现代天气预报的手段与过去大不相同。现代海洋气象——告别“数据孤岛”现代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不仅有岛屿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还包括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遥感监测手段。庞大的观测网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可能。有学者认为,现代天气预报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不确定的、永久的但有价值的信息。天气预报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随着遥感时代的到来,数据采集不再是预报的瓶颈。随着硬件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难度逐渐降低。数据采集??后如何实现高速存储和高速读取逐渐成为关键环节。现代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图片来源:WIGOS和JCOMM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何提高气象数据的读取性能,挖掘气象数据的价值,是提高预报精度的关键问题。中央气象台深耕气象预报业务70余年,积累了大量气象数据。以国家级短期天气预报数据系统为例,日增量近4TB。如果换算成高清视频,这相当于一天24小时。不间断观看128天。随着预测精细化和模型分辨率的提高,未来数据将面临指数级增长。如何高效管理和应用数据,为自身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的“智能台风反演应用系统”就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最佳案例之一。智能台风反演应用系统平台在台风预报中,预报员往往将“历史上类似台风”作为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不仅可以提示台风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还可以预测可能的风雨影响和次生事件。灾难。“智能台风检索应用系统”数据库记录了自备案以来所有台风生命史卫星影像、雷达影像、海水温度、高低空大气环流形态等海量数据信息,平台还将发布台风气象数据气象系统各部门根据数据格式、数据量、数据类型、数据维度进行聚类采集,与其他行业进行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集中聚合.借助华为OceanStor海量存储的高效存储和扩展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天气”数据集,成果应用于保险、农业、航空、物流等行业,打破气象与产业之间的信息孤岛和壁垒,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台风“利奇马”全程开发星海模式领航——海洋气象导航服务在远洋船舶航行中,一艘3万吨级的货轮在海上航行一天就要花费1万的租金和油耗费用。在兼顾“省时省油”的问题上,始终存在利益制衡点。远洋船舶气象航行服务被公认为是减少事故、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开航前,根据天气和海况数据,制定航程短、航程时间少的推荐航线,同时在航程中实时获取最新天气和可能的航线调整。近年来,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的全球船舶气象导航技术CMRC为多次远洋航行保驾护航。依托高可靠、高性能的存储和快速的采集方式,将海流方向、流速、风浪、涌浪、海水温度、10米风、能见度等预报数据及时传递给用户。海洋决定着人类因海而兴,因海而衰的未来。海洋既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航海家郑和曾说过:“国家富强,不可忽视海洋。富贵来自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海洋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为了保持我们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警惕全球化带来的自然风险和人为挑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挖掘海量数据的价值,实现产业融合新动能的迸发,不仅对气象行业本身,对其他行业都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释放数据的活力,提升服务效率,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让海量数据不再成为孤岛,是深海时代气象应有的贡献。往期精选·完·中央气象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绿色·分享微信公众号:kjcx\_nmc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