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了很多成功的书,对这种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甚至在心里对一切正面的内容都有一种不屑。别人提起,我也会冷笑:“你怎么这么喜欢看鸡汤?”其实回想自己,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鸡汤、哲学再好用,不坚持也是白搭。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我把自己的失败、无力感、自卑归咎于对这些内容的怀疑,这多少有点像“不能吃葡萄说葡萄酸”。当然,有些鸡汤真的没什么用,因为它多是输出情绪,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人们会说,“鸡汤不能杀人,但不能救人”。我更想说的是“毒鸡汤”。毒鸡汤在年轻人中还很流行,比如:“拖一时好,拖一时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生在罗马。”“有时候不努力,就不知道绝望是什么。”“丑是一种病,不然整容医院怎么称呼医院。”“如果一个人秒回复你,只能说明这个人只是在玩手机。”“你觉得他不会表达,其实他就是不爱你。”很多人说选择北上广是因为发展机会好,但他们所说的发展其实指的是打工。”“世界上99%的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钱。”我稍微松了一口气,好像这句话表达了“生活的真相”。我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在情感上,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人们害怕的观点承认,从逻辑上讲,从通常的角度来看,又是一个转折,就像“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加一个再转一层,“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加了之后,确实有几分道理,让我更加相信这句话。当然,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实际上并没有说出后半句,只是“虽然但是”的逻辑更让人信服。但是你再想想这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生在罗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不是因为它有多努力,而是因为它的父母是白天鹅””努力没有用吗?把个人的成败归结于客观条件,这不是典型的宿命论吗?“世界上99%的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钱。”这不是在强调金钱论吗?你可能会说,“SaeYu,你买不起吗?这么明显的自嘲的话,你真的相信吗?”老实说,我一直觉得我不会相信,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不会总是谈论这些毒鸡汤?而有时候,这些毒鸡汤真的会影响我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