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Web前端 > HTML

SaeYu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时间:2023-03-28 13:49:24 HTML

前言最近,我发起了“SaeYu答读者提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顺序一一解答。知行合一应该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他们告诉自己,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然而,太多人停留在“知道”的层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弥合从“知道”到“做”的差距呢?首先要分析的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却不去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只是“知道”而不相信。这个“知识”只是停留在你的思维层面,就像牛顿第一定律一样,是你的知识,但不是你行动的动力。就像我们小时候,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只是当你来到一所不如人意的大学,周围都是不堪忍受的室友和环境,递交的简历无人问津,面试时屡遭拒绝。被拒绝,在工作中被拒绝,还有少数人真的相信“你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改变你的生活”。这里为什么要说几个人呢?因为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是“我要好好学习”,而是“如果我当时好好学习,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了”或者“我就是个菜,我就是傻”,他们可能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责备别人,责备自己或干脆躺下的状态。说了,还是不会开始“好好学习”,换句话说,好好学习的动力还没有形成。那么,您如何从了解转变为激励呢?首先,你要分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问:“我今天学到了,我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问:“我为什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自己呢?”回答:“因为我想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提问:“我为什么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答:“因为我虚荣”问:“那你虚荣的目的是什么?”答:“因为我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问:“我为什么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答:”因为我内心缺乏安全感”问:“我为什么内心缺乏安全感?答:“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经历,家里没有多少钱,听到别人说我的八卦,心里很难过。”问:“当别人谈论你时,你为什么感到难过?””答:“被人诽谤,被人误解,自然不会开心。”问:“被人误解,为什么不开心?”答:“因为不想被大家拒绝”问::“为什么不想被大家拒绝?”回答:“因为我想和大家一起开心。”问题:“为什么你对每个人都满意?””答:“因为有归属感。”问:“有必要学习建立归属感吗?“还有吗?”答:“学习了就会快乐。”问题:“为什么学习是快乐的?你不是最讨厌学习吗?”答:“……”在商业上,也有5WHY分析法,指的是针对一个问题不断地问自己五个“为什么”,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当然,在实施的时候,目的是找出根本原因,可能远远不止5次。为了自省,不管多少次都是必要的。在反省中,诚实地面对自己,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即使是阴暗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个人的时候不肯正视自己的心,什么时候才能审视自己。问的时候,可以反复问一个问题,尽量遍历第一层答案,然后继续追问第一层答案。在追问的过程中,答案可能会越来越多,让你感觉越来越乱,但没关系,真相越来越清晰。如果你不问,那只是一团乱七八糟、盘根错节的绳索,藏在你的心里,让你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时不时地冒出来,让你心烦意乱。一帆风顺,可能错综复杂,但不要害怕,就像我们每天解绳子一样,一旦找到结解开,剩下的就会很快整理好,会让你心烦意乱大家不妨以“一旦突破,即日见天日”的思路继续梳理。最后,把绳子梳理好之后,把每根绳子拉直,摆放清楚,你会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自信。但是审视自己并不一定会导致动机的转变,你还需要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和行动。比如关于“归属感”,怎样才能有归属感?仅仅因为在一个地方,我们就觉得自己有归属感吗?继续为别人索取,我会有归属感吗?和社区里的人交换等价物,我会有归属感吗?另一个例子是“幸福”。幸福有高低之分吗?为什么有时,幸福是空虚的,有时却是满满的幸福?充实的幸福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你可以自己去想,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得出结论。您还可以启发自己,从众多书籍和他人的答案中得出自己的答案。无论是练习还是阅读,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即通过自己的意识去综合、判断、整理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因为过去知识的积累,你对结论的理解会更深。有的,越深入,越触动人心。即使是自己的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也停留在知识层面。关键在于你心里是否接受,还要看你的“同理心”能力。人们常说“四十不惑”。我想是因为40年的阅历,对自己足够的质疑,知识的积累,还有那么多过往的经历,所以我在想一件事,到时候他得到的原因会唤起他的过去或痛苦或快乐回忆起来,他就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很多事情看得清清楚楚,自然也就不会迷糊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审视内心,再加上过去的经历带来的感慨,你才会真正的顿悟,然后深深的相信一个道理。之后,行动就不再需要刻意维持,成为你的一种品质,一种态度。现在我们再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知道”而不是“做”?除了动力问题,可能还有能力的问题,就是太难了,所以没做。这给我们带来了舒适区的问题。“走出舒适区”,这种忠告我们应该听过几百遍了,但这就像告诉我不要呆在家里,也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反正就是不要呆在家里,对于舒适区,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么所谓的舒适区之外是什么呢?不是舒适区?其实舒适区之外还有两个区,一个是拉伸区,一个是困难区。所谓拉伸区,就是我们勉强够得到的地方。所谓困难地带,就是我们去做了就会失败的地方。让我们远离comfortzone,不让我们直奔hardzone,而是让我们去stretchzone。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你想写,但是平时不做笔记,遇到事情不去想。你就直接写,往往写不多就放弃了。这时,写作对你来说是一个困难的领域,那么什么是你的拉伸区?伸展区可以阅读。一旦你有输入,就会有输出。所以你去看经典,但是在你看来,经典又臭又长。读了几页就开始犯困了,说明经典对你很重要。语言也是一个困难的领域,那么你的延伸领域是什么?可能是文学小说。如果看不懂文艺小说,可以降低一点。短篇,博尔赫斯,芥川龙之介,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卡夫卡,总有你喜欢的,如果还是看不懂,你可能想单纯的看网络小说,但是想想网络小说,明明是你舒适圈里的东西,读这些东西就像读短视频,没有意义。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想,是不是因为内容?还是因为阅读时间?比如我给自己定的每次看书一个小时,能不能调整到每天15分钟?就这样,不断思考和调整,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位。适应拉伸区后,拉伸区变成舒适区,再寻找下一个拉伸区,最后把写字从难区改成拉伸区。扩展区。所以不要总是担心一夜之间就能实现。成长没有捷径。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即使遇到困难,也退一步调整。只要你继续行动,你就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除了动力和能力,还有提醒。比如你的手机响了,你不接,可能是动机问题,比如业务员的电话,你不想接。可能是能力问题。只能听到声音,找不到手机。我环顾四周,能力有限。也可能是提醒的原因。你根本没听到电话响,自然不会接。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缺乏提醒,进而缺乏氛围。就像我们21天的学习训练营一样,大家每天都在签到。你看到别人都在努力签到,即使心里想放弃,你还是会耐心地看书。稍微看一眼,很快就会沉浸在其中,签到任务终于完成了。这是一种提醒,所以很多时候不仅要靠自己,还要找一个合适的团体氛围。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在给大家讲讲Fogg的行为模型。福格认为,三个要素对于促使人们行动至关重要。第一,动力充足;第二,执行行为的能力;第三,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触发器。Fogg行为模型可以用公式B=MAT表示。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人们要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和触发因素缺一不可。否则,人们将无法越过“行动线”,即不执行行动。所以当我们想要达成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动机、能力、提醒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到,哪些方面还欠缺,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去改进。说真的,如果问题是“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我会在这里写下这个答案,但问题是“你如何理解知行合一”,说到理解,我们其实不得不说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我们知道王阳明,大概是从教科书上的唯心主义。与马克思所支持的唯物主义相比,许多人认为唯心主义是片面的、主观的、自觉的。这让很多人都低估了王阳明大师。其实我对所谓的唯心主义了解不多。我想谈谈我对王阳明及其思想哲学的了解。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的生平:他年少有为,年少成才,但一开始仕途并不顺利,两次失败,最后第三次金榜题名(27岁)。贬隆昌。隆昌当时还是蛮荒之地,但王阳明并不气馁。他按风俗教导当地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后来风云变幻,王阳明升官,临危受命。先是打败了赣南的土匪,又平定了宁王的叛乱。他55岁去了广西,最后在归途中病逝。他是明朝因军功被封为爵士的三位文官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圣不朽。他是心学大师,不仅精通儒释道,还能统领军队征战。除了战功赫赫之外,他还广收弟子,思想弟子众多。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单从文字来看,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这个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但是按照现在的环境,其实可以把盗贼之乱和宁王之乱想象成一场瘟疫,而且说不定你可以理解它的伟大之处。回顾王阳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他在隆昌领悟到的“心即理”,还是后来的“知行合一”,亦或是他晚年提出的“良知”,无不如此命题围绕着人心。.既然这个问题问的是“如何认识”,那么我就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达良心”说说我的看法。“心即理”,当天下儒生都在“求事求学”的时候,王阳明对大家说:“求道于心,方得真知”。从事物“定义”,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定义”。王阳明更赋诗云:“道之无为只为人,何须邻舍自居?坐中有天台路,不用渔夫计较。”“在这首诗中,王阳明更明确地告诉弟子求道之道:道在心中,无须去天台仙域,无须死于极乐世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悟性。当我们感到迷茫迷茫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断地在外面寻找答案,寻找一些答案,读一本好书,问一些大人物,妄想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所谓的答案。当我们一个人,不需要专心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更多的是无所事事,就像一匹狂奔的野马,常常停留在痛苦或烦恼的念头上。所谓心即理,告诉我们与其孜孜不倦地探究事物以获取知识,不如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端正自己的思想,从内心找出对待万物的态度,找出自己的内心。生活的真相。比如说忠、孝、仁、义,我们对父母的孝心,是不是书上写的,你做的?我们看到一个好人是不是书上教你被人欺负要生气?这些原则在外界或书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用心去做,这个道理自然就出来了。所有你认为世间流传下来的道理和道理,做人做人的道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只是有些人把它们变成了发自内心的行动和言语。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一些道理就觉得对呢?这是因为它符合你的心。所以它适合你的心,因为你已经把它放在心里了。下面说说知行合一。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前,古人一直把知与行一分为二,认为知与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行动前的先知。到了朱熹这里,他就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很微妙。他提出了“先知先于行动”的理论。他认为,凡事必须先认清道理,然后才能修行,否则修行就没有根基。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学者中被认为是最有道理的。王阳明认为两者是同时进行的。知识存在于行动中,行动存在于知识中。知识的成就。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并不是告诫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而是:知行合一。比如我们都知道看书,这是我们的“学问”,但我今天没有选择看书,而是选择了游戏和动漫。这时,我真正的“知识”其实是“读书没意思”,于是驱动了你的行为,即放弃读书。Yourknowledgeandactionactuallyone这个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提醒我们去思考什么是我们行为背后的真知,知是行动的开始,从具体行为的角度来推测什么是真正的“知”,这将使我们能够反省。但我认为“知行合一”不仅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背后的真知,更是在告诉我们知行合一,行也能变知。比如我最终没有选择游戏动画,而是选择了阅读。这种行为会带动我们“知识”的变化。这时,“知识”就变成了“枯燥的阅读可以忍受,阅读之后,我会获得更大的快乐”。当我们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因为“知识”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有可能做出和今天一样的行为。长远来看,行动最终会带来“知”的彻底改变。我曾经引用过“工不停则君子”这个典故,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直按照君子的标准做事,即使心里有一些阴暗的想法,那么他也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之前我只是觉得是对的,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让我对这个典故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行动会反映我们背后真正的“知”。最后,王阳明在晚年提出了“增良知”的思想。良心是什么?.良知良知是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正如孟子所说:“能行而不学者为善,知而不思者为善”。但是,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虽然是一种天赋,但却很容易做到。迷失在后天的生活中。从大道到朴素,良知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人只要按照内心的良知行事,内心就会感到安全和快乐。世上有太多的人,不是因为心中没有良知,而是被一己私欲所蒙蔽,出卖了良知,最终走上了罪恶的道路。《致良心》不仅告诉我们做人如何做人,也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传习录》,王阳明写道:“尧舜三王之圣,不信言之。为人者,发其良心于言也;行事之人,不言而行,因良心而行。”尧、舜、禹、汤等圣人,百姓并不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因为他们所说的只是推论。老百姓并不反感他们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所做的只是推了自己的良心。跟随舆论和良心,大家自然会相信你。那么再看王阳明的修心过程,从“心即理”出发,告诉我们不要看外在,要审视自己的内心,“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论。做事,知行合一,思行合一背后的知识,需要我们以行动变知,最终回归本源,“归于良心”,按照自己的良心为人处事和事物,让我们的一生都心安理得。以上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粗浅理解。我不是心理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者,只是分享一点自己的想法。王阳明曾公开反对朱熹“考事以求知”,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无论他们的学说有多么不同,都是世人眼中的圣人。俗话说:人非圣贤,人无过人。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缺点的人。圣人之所以能成圣,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善于反省,面对自己的过失更能接受指正。王阳明如此,朱熹亦然。朱熹到了中年,大力提倡学以致用之说,教世人读书求真,万物求真。到了晚年,他发现自己的这些理论是误导人的,于是他后悔并反思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使固定。王阳明人到中年读到朱子的中年论时,满腹疑惑。到了晚年,他才发现自己只理解了朱子学说的前半部分,也开始后悔和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和王阳明有一个共同的优良品质,就是自省,正是这种优良品质,使他们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所以不管你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反省才是更好的自己的正确途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本书最后一章:二十九日,王阳明再次将弟子周济召到床边。此时,他气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许久之后,他才缓缓睁开眼睛,平静的对身边的周济说了三个字:“我去!”周济泪流而下,轻轻握住阳明先生的手,问道:“遗言何在?”阳明先生笑了笑,笑容很淡,就像一缕灿烂的朝霞,绽放在他苍白无血的脸上,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对周济道:“此心光明,我还能如何?”说!”说完,王阳明缓缓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拥有一颗光明的心,不后悔自己的初心!SaeYu系列文章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完整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如果喜欢或者有一些启发,欢迎star,也是对作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