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过微博上的几位华为爱好者,最近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原本热衷于寻找小米Bug的发烧友,如今却将枪口瞄准了正在享受增长红利的OPPO和vivo。他们极力给OPPO、vivo贴上营销驱动的标签,把华为打造成不懂营销的科技极客,打造华为的技术优越感。
这些发烧友的风格从多年来关注小米转变为现在关注OPPO和vivo。它们背后反映出的现实或许是华为的焦虑症或者未雨绸缪又开始了。 当前的事实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华米OV时代,但四大公司内部的竞争依然激烈。
总体来看,虽然从总销量来看,OPPO和vivo目前的智能手机销量仍远远落后于华为,但从增速来看,OPPO和vivo却明显领先于华为;在核心竞品的销量上也相对领先于华为。 增速方面,以已公布的一季度数据(IDC数据)为例:数据显示,华为销量2750万台,位居国内厂商第一,销量同比增长58.4% ; OPPO、Vivo紧随其后,销量分别为1850万台和1430万台。同比增长方面,OPPO同比增长153.2%,vivo同比增长123.8%。一季度,两家公司的增速都是华为的两倍多。
从目前核心竞品的销量来看,与同等价位的华为P9和OPPO R9相比,其销量并不如OPPO R9。数据显示,OPPO宣布,抓住年轻消费者需求的OPPO R9智能手机上市82天销量已达700万台。
至于主打摄影的华为P9,根据华为官方微博此前6月15日公布的数据,P9和P9 Plus取得了惊人的销售成绩,发布6周内全球出货量突破260万部。部门。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来衡量,华为P9同期的销量将会低于OPPO R9。
在这样反差的现实下,华为爱好者关注点的突然转变也许就不难理解了。细看华为焦虑背后的原因,包括业界对它的高要求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专利和技术作用有限的现实以及销售转化问题,以及缺乏综合硬件供应能力和软硬件的焦虑。
关于集成能力。 1。
第一名的荣耀与负担 智能手机行业最需要改变。这几年,无论是国际品牌诺基亚、索尼、HTC的没落,还是国产品牌从华酷联到现在的华米OV的没落,城头大王旗的变化可以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
而这种变化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舆论以及对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惩罚。 以前小米火爆的时候,一度被大家捧上天。
互联网思维开始流行。小米被视为创新的典范。在媒体眼中,甚至被拿来与苹果、三星相提并论,并受到各种称赞。
但随后的发展放缓,各家媒体轮番批评。现在,华为再次接过接力棒,但华为仍处于上半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为击败了小米,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领头羊。现在的华为是个烫手山芋。
各方高度评价华为,将其视为国产精神和创新的典范;各界的评论总是指向华为的成功。如今的华为,与之前红极一时的小米一样享有同样的辉煌。
不过,吸取了小米舆论变化的教训,有危机感的华为也不得不考虑,如果有一天失败了,自己将面临更大的处罚。可以说,华为目前的第一,既是荣耀,也是负担。华为在超越竞争对手的同时,也需要超越消费者和行业的期望。华为需要保住第一的位置。
然而,保持第一名并不容易。无论是OPPO、vivo目前表现出的高增长率以及OPPO R9目前销量超越华为P9的表现,还是竞争对手苹果、三星想要超越的快速转型和依然强劲的本土化表现。产品性能会让华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2。
技术专利对帮助的作用有限 无论是华为本身还是关注华为的爱好者都非常热衷于宣扬华为的技术专利优势,意图获得专利技术让华为产品领先并具有竞争力。竞争对手,华为可以建立基业长青的同时,也让华为消费者有技术优势感。 但实际上:专利技术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了。技术专利能否保证企业的长期繁荣,并推动产品远远超越竞争对手,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科技产品和消费者选择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堵叫做用户需求的墙。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华为目前相比国内厂商,在技术专利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没有人可以否认技术专利的重要性。事实上,技术专利在海外帮助了华为。
市场扩张远远好于国内竞争对手。但拥有技术专利能否保证企业的长期繁荣,并促使其产品远远超越竞争对手,还有待讨论。 这从诺基亚、HTC、索尼、MOTO等巨头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转型就可以看出。说到“技术、专利、粉丝、品牌”,索尼、诺基亚、MOTO无一不强大,而且与华为相比,都不愿意做出让步。
但他们仍然在智能手机大战中失去了麦城。这似乎宣告了,在新时代,此前人们认为一家企业只要能够拥有“高价值的品牌、大量的忠实粉丝、雄厚的专利储备、优秀的技术人才,就能够基业长青、立于不败之地,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优势”的万能公式并非无懈可击。
索尼、诺基亚、MOTO失败的原因是重大战略选择失误、不响应市场需求的自娱自乐、扎实的工程思维走错了方向。虽然目前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面对下一波技术或产业变革,华为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吗?这确实值得思考,也值得效仿诺基亚和索尼的脚步。
焦虑。 第二个问题,强大的专利积累有多少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核心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现实是: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和痛点的技术,才称得上是真正有意义的。技术。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击中消费者的G点,那么技术再强也是枉然。产品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有意义技术的竞争。对此,华为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消费者需求? 3.华为仍缺乏硬件集成的供应能力和软硬件集成能力 长期以来,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一直处于弱势。有远大的梦想。
无论是多次表示华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超越苹果和三星的余承东,还是向华为消费者BG提出敢于在五年内突破千亿美元营收目标的任正非。年。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超越苹果和三星,最终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 但从目前来看,虽然华为的增速依然强劲,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三星和苹果的成功来看,他们各自占据着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星有能力供应集成硬件,而苹果则有iOS生态系统带来的软硬件集成。
三星和苹果各自的优势使他们成为智能手机浪潮中的最大赢家。但对于立志超越三星和苹果的华为来说。
显然,华为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 华为也一直担心谷歌会收紧Android的权限,零部件厂商会断绝华为的粮食供应,所以华为一直被要求未雨绸缪。希望获得核心组件的独立控制权,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余承东近期的微博言论可以看作是对自家操作系统传闻的默许。
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华为的自制操作系统或许有一个完整的理想,但现实却很骨感。如果华为想要打造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来突破Android和iOS,成为第三极,其成功概率可能极低。
微软和黑莓在这条路上都以失败告终,都可以看作是前车之鉴。在Android和iOS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使用习惯已经固化的今天,华为此时能否成功进入市场是毫无疑问的。 缺乏两大核心竞争力,或许会让华为超越三星和苹果,这或许更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华为仍然无法与苹果、三星站在同一战线上。
从现实角度来看,华为目前与三星、苹果的竞争程度仍然依赖于性价比。一旦性价比低,华为的产品就不再对消费者有吸引力。
这从之前Mate S的糟糕表现就可见一斑。 结论 华为一直是一家具有高度危机意识的公司。这种危机感让华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一路走到了现在。
智能手机的成功,让华为从低调的幕后走向舞台中央。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也需要时刻警惕周围的危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的焦虑也不无道理。上述现实也让华为陷入了焦虑。
华为爱好者对这个快速发展的品牌的敌意似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竞争是残酷的。需要说的是,这些热心人士的做法水平比较低,有待提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