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码发展

小米与华为:增长与王者之战

时间:2023-12-20 15:38:21 数码发展

2015年和2016年的市场明星是OPPO和vivo,它们在低线消费红利中享受强劲增长。 2017年,当我们回顾过去的一年时,动向最值得关注的两家厂商是华为和小米。

根据各咨询公司的数据,华为(包括荣耀)的份额稳步提升至20%+。小米经历了奇迹般的崛起、快速下滑、触底复苏,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华为不再将小米视为竞争对手,荣耀只能击败小米。

两家公司之间的话题不断,始终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高层之间针锋相对,球迷之间剑拔弩张。

  一个是曾经经历过山车风潮而被神化,并竭尽全力想要成为王者的王者。另一种是功底深厚、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王者。两家个性鲜明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

综合来看,决定手机厂商走向的是用户竞争、渠道布局、高端引领、产品实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掌控和布局。   看用户流量:在竞争与忠诚度的较量中,华为的辉煌岁月中也暗藏隐忧。小米单边崛起后仍需观察  从中国电信市场用户替换源头和去向的监测来看,华为正在抢夺不同品牌的体量,用户流失和用户流失两项指标同时位列第一所有品牌。但华为在净流入方面表现不佳,低于OPPO、vivo、苹果等主要竞争对手。

这与一般第三方咨询监测华为份额持续增长不同,因为第三方咨询公司更多看的是流入指标,无论是出货量还是销量。这有什么风险吗?显然是有的,但也不必惊慌。原因有二:一是在电信市场,华为库存量大(占比19%)。

华为在与运营商合作初期,拥有大量千元机和低端机用户。这些用户换手机的时候就去了华为。

选择受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次,随着华为走向中高端市场竞争,其对低端市场的重视程度必然会下降。在衡量用户品牌忠诚度的下一步机器复购率方面,华为的31.5%仅次于苹果。

趋势是从2016年7月的28%上升到今年6月的31.5%。处于高位且小幅上涨的趋势,趋势是健康的。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该指标需要持续监测。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当抓取能力下降时,趋势会很快反转。

  随着TOP5品牌市场份额逼近80%的高集中度,苹果、华为、OPPO、vivo等市场领先品牌的第一来源就是更换自有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销量是终端厂商最重要的KPI,但在当前零和竞争的形势下,如何留住用户成为厂商面临的重要问题。

毕竟,一般来说,留住一个用户比从不同品牌抢夺用户要容易一些。当然,让用户伤透心再回来就更难了。

与此同时,声誉的影响是几何级数的。   在品牌忠诚度方面,小米近一年呈现单边上升趋势,2017年6月达到20.6%(排名第5,接近TOP品牌平均水平,用户更换频率也高于其他品牌)平均),这个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用户抢夺和流失的二维分析中,小米净流入为正,这对于致力于用户商业模式的小米来说意义重大。毕竟,只有不断扩大用户规模,才能实现真正的用户管理。

与华为相比,小米的走势仍需进一步观察。单边上涨后的平台期是观察的重点。   二看渠道布局:线下市场的布局看起来相似,但看起来很漂亮。不管新零售走得快不快,还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  2017年,华为在T1-T3的市场份额超过20%。

+位居第一,T1、T2市场领先优势加大。我个人认为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领先更多是品牌和产品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在T4及以下市场,华为与OPPO、vivo的差距有所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为在低线市场线下渠道布局的初步成功。再次体现了华为学习、超越优秀机型的优秀基因。

从小米模式到OV模式,华为在学习上不断超越。据华为朱平在华为2017年半年报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7年华为县级体验店数量增至1556家,市级体验店数量增至531家,共有约2,000家商店。他还表示,华为将继续运营线下渠道支持点。   2017年第二季度,小米T1市场份额达到11.4%,排名第五,接近排名第四的vivo的12.4%。

在T2以下市场,小米Q2销量环比Q1增长50%以上。小米在一二线市场的增长是建立在产品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的,而小米之家这个新零售的载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或许不能单纯从数量的角度来衡量)。小米之家的大面积扩张已经成为过去一年的常态,以至于我们经常会在某一天看到N家小米专卖店盛大开业。

雷军表示,他要么正在开店,要么正在开店的路上。截至2017年7月,小米之家已拥有近140家门店。在线上红利已经耗尽的同时,打算采用新零售布局的小米显然想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线下。笔者认为,小米之家给小米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线下实体店的得失,而是整个小米生态链的建立以及对线下渠道的示范牵引力和信心的回归。

  从个人观察来看,在厂商大力拓展线下渠道的同时,零售店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尽管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品牌专卖店的偏好在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在一二线城市的部分商圈,一些领先品牌的渠道覆盖已经超出了其容量,旗舰新品上市的前几个月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重资产投资,一些零售店甚至普遍需要依赖运营商补贴才能生存的困境需要谨慎。

  三看高端领先:在3000元+高端市场,华为已经站稳了脚跟,小米的突破还需证明自己  3000+市场一直是王者之冠,是一个厂家绝对实力的体现。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市场均价已从千元区间走向2000元区间,3000+市场已悄然突破25%的市场份额(即市场的四分之一)。无论是品牌体验还是产品体验(尤其是摄影体验的差异更为突出),3000元区间和千元区间的体验差异显着。

随着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和大量使用以及消费者善待自己意识的兴起,可以想象,中高端市场的蛋糕将会不断扩大。关键在于要有能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

  从品牌角度来看,国产品牌的崛起与苹果、三星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华为的份额超过25%,已经牢固确立,遥遥领先于其他合作伙伴。这自然要归功于华为几代高端Mate系列和P系列产品的出色表现。

小米实现了“0”的突破,第二季度达到1.7%。   2017年Q2,华为3000+产品用户中,可以发现76.5%来自消费升级(上一部手机不到3000元),23.5%用户来自高端迁移(超过 3,000 名用户更换了手机)。 76.5%的消费升级用户中,25.9%来自华为,9.2%来自三星,6.2%来自OPPO。

23.5%的高端迁移用户中,10.7%来自苹果,5.8%来自三星,5.6%来自华为。相应的,小米3000+用户中来自消费升级的比例达到85%,其中华为占比17.2%,小米13.7%,三星9.1%。 15%的高端迁移中,苹果占了9.6%。这组数据反映出的是,国产品牌在3000+市场的崛起更多是由消费升级驱动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苹果、三星等约6000余款产品的降档幅度不容小觑。超过80%的用户在切换时选择降档,其中45%选择的是3000-6000的车型。超高端消费的理性回归,根源在于国产品牌旗舰产品的竞争力足以与苹果、三星的5000+产品竞争,而超高端消费的价值支撑则是减弱。  第四看产品实力:华为旗舰产品实力领先,小米取得明显进步,升级大势下,中低端市场需要领先品牌提升体验  通讯性能一直华为的基础和传统优势。

华为、荣耀的重点机型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通信性能评测报告中基本处于前列位置,这里无需赘述。从用户反馈来看,华为在中高端机型的满意度和净推荐分上领先,Mate9和P10的表现均超过3000分。现在回想起来,前期网上大肆炒作的华为P10的内存门,其实并没有对线下销量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从基本面来看,华为应该庆幸市场上没有致命的竞争对手。原因在于,高端消费者的购买因素主要由品牌决定。从长远来看,这次闪回是一个警钟。

毕竟,偶尔出现一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不及时制止,品牌力的流失在所难免,而且会带来连锁效应。   小米在经历了2015年产品的阵痛之后,狠抓产品和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6-17年新产品表现良好。

他们积极弥补续航、双摄等方面的短板,积极探索全面屏、陶瓷材质,正在逐渐重拾市场信心。针对通信性能的传统弱点,中国电信终端通信性能评测报告显示,小米note2、小米5s+、红米note4x在4G性能上进入TOP5,进步明显,小米note2已成为2000-3000价位区间。综合通讯性能排名第一。

如果从综合评价来看,小米在品牌综合传播表现方面也能跻身前列。   根据全网通终端消费者的调查,千元以上机型不存在突出的消费痛点。备受关注的流畅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满意度和净推荐分持续上升。

但千元以下的痛点更为突出,流畅度和质量仍然是痛点。纵观目前市场,华为(包括荣耀)在千元以上价位的流畅度和画质优势可以迅速延伸至700-1000元,以抢占市场。而小米红米4A的消费者满意度得分为80.3分,净推荐得分为6.3%。建议在此价格区间继续部署。

新产品可以在保证电池寿命的同时,专注于提高流畅度和质量。出竞争力。   五看未来布局:AI是下一个绝对竞争优势吗?   不用说,人工智能很热门。

华为和小米都看好AI的前景。   华为遵循“不碰互联网应用、不碰互联网数据”的官方策略。在AI领域的实践中,我们看到EMUI 5.0永久不卡顿。

荣耀Magic倡导的情景应用,促进了人的“主动识别”。机器交互,并宣布即将推出AI芯片。小米正在利用AI升级用户管理(用户画像的构建等),注重AI与业务的结合,包括搜索、推荐、广告、云相册等,除了移动端之外,还部署智能硬件手机,比如发布AI音箱,甚至尝试进军汽车领域,走的是小米生态链的AI+路径。   总体来说,两家公司在AI领域的布局也体现了公司风格的延续。

华为可能会更注重能力层面,而小米可能会选择在应用层面突破,这是在优势竞争下寻求突破的最佳途径。选择是什么并不重要,无论是好还是坏。在AI领域的布局和竞争,没有退路。   写在最后,  华为和小米基因不同,风格不同,路线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国产品牌的优秀代表。

两人其实都是各走各的路,无所谓好坏。在这个市场上,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出路。通过模仿和跟随不可能成为市场领导者。

  在市场日益集中的大趋势下,小米的对手不是华为。小米的对手是自己。坚持自己的节奏。我个人很欣赏小米今年的改变。

当然,有些人不得不假装说它不在乎数量。为什么您对出货量再创新高如此兴奋?手机市场,数量第一,价格第一。

规模意味着太多。并不是说它不关心数量,而是它不关心。

只有数量。小米还需要花时间打造出能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无印良品。   如果说像华为自己所说的那样,在通信领域没有人的地盘,那么在手机领域,华为也需要有自己的大局观。苹果的魔力正在减弱。

苹果依然畅销,但苹果不再让人兴奋。在习惯了苹果的领导地位后,业界逐渐陷入恐慌。

传说中的iPhone8拥有全面屏设计、可想象的硬件配置升级、软件升级和AI点缀。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十年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吗?    这是对新国王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