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VR直播“拦路虎”:带宽成本 当直播与VR相遇,下一个蓝海市场碰撞: VR直播。 根据高盛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VR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乐观情况下可达1820亿美元。 在众多未来应用行业中,视频游戏占据最大市场,预计将达到116亿美元,其次是现场活动,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目前,VR软硬件技术研发大部分集中在游戏领域,VR直播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突破空间限制 传统直播方式可以给观众带来实时的赛事享受。添加VR技术后,除了营造更加现场的观赛氛围外,还突破了空间座位的限制,大大拓宽了空间。观众群体。
在国外,一些VR厂商已经与实时赛事内容提供商合作,尝试利用VR设备对一些重要赛事进行直播。 去年10月,NextVR应用VR技术直播了金州勇士队与新奥尔良鹈鹕队的比赛。
今年年初,NextVR与NFL合作拍摄橄榄球比赛。此外,三星还利用VR技术转播了挪威冬季青奥会的各项体育节目,包括速度滑冰、滑雪和跳台滑雪比赛。
中国正在逐步尝试赛事直播,VR行业上下游厂商正在迅速结成联盟,提供从硬件技术到内容的VR直播解决方案。其中,直播内容成为最重要的部分。 微鲸科技联合旗下两家体育公司Sport Dynamics和胜利家族制作了中国首个VR版足球比赛——中国国家女足对阵哥斯达黎加女足以及邹市明石铭拳击比赛。 虽然游戏可能是VR最快的变现渠道,但VR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HTCVive中国区总经理王从庆表示,VR在行业级应用方面有更多想象空间。 “与其他行业相比,游戏只是一小部分。目前,教育、广告、房地产行业比游戏行业规模更大,零售行业占据最大份额。
VR进入这些行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王从庆说道。 从产业角度来看,VR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用于音乐会、体育赛事等赛事直播,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房地产现场观看和销售、从这个方向来看,它有着比游戏行业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与游戏内容相比,VR直播内容的制作并没有那么困难。
一般来说,多角度拍摄可以呈现更完整的直播内容,制作成本也降低。“VR直播的成本主要是传输端的成本,拍摄的成本则是普通人力的成本。假设后期制作时长长达10分钟的VR内容拍摄,然后传输到云端,则直播费用大概是1万元。” GeekWire首席运营官刘林坤表示。
技术VS成本 沉浸式VR体验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对电视、互联网等传统直播方式产生冲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VR直播必须满足三个前提:较高的VR设备普及度、成熟的VR拍摄和制作后期技术、社交元素的融合。 目前VR直播普遍采用头戴式显示器和手机软件APP的呈现方式。用户的视角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显示原因,观看内容时间过长会导致头晕。这些都是VR直播普及的障碍。 。
为了颠覆传统的直播模式,VR直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网宿科技作为CDN服务商,重点关注内容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暂时不涉及VR的软硬件。 在网宿科技CEO陈雷看来,目前VR市场对于C端市场来说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是带宽成本较高。
“对于VR直播和现在的视频行业来说,一个核心成本就是CDN带宽的使用成本。今年我相信大型视频网站的CDN带宽成本会超过10亿。面对这样的成本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事实上,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峰计费使得一些播出平台在高峰时段降低了视频播放质量。
”陈雷告诉记者。 相比普通视频传输的成本,VR视频面临着更高的成本。
陈雷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基于1080p和20多MB计算,当今VR体验的单位用户成本是当今电视用户成本和手机用户成本的10倍。 100次。有爱奇艺手机的付费用户,15元或30元/月,而要保持同样的利润率,会员需要支付3000元/月才能观看VR。” 因此,技术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降低高速传输的成本。
正常情况下是户外直播。在这种环境下,采集网络本身极不稳定,影响用户观看VR直播的质量。即使对于室内直播,网络传输面临的滞后也是VR直播必须克服的问题。
“整个直播行业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虽然电视上有很多直播形式被证明非常有效,但它们无法应用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形式是节目,因为互动需求很少,画面比较静态。”陈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这部分延迟是由网络造成的。
最初的互联网协议(例如 TTP)并不是为当今的移动场景而设计的。因此,在运动量较大的场景下,这部分协议无法保证图像的传输。 目前网中科技在采集端采用弱网加速协议,解决采集、推流过程中图像卡顿的问题。
这样可以保证在网络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独立且独特的网络协议维持相对高速稳定的传输。同时,在弱自适应采集中,当网络环境较弱时,采用自动调整清晰度的方法,减少卡顿的发生。